這種批判,在李長者之前,有天台宗智者大師的分科判教,以及唐代澄觀國師的分科判教。所謂分科,就是做科學化的整理,把佛法加以歸類。判教就是加以客觀的選擇與評論。現在日本很多學者所講的佛學觀點,內行人一看就知道,他們不過是將天台、華嚴宗的分科判教,加以現代化,並加一點考證而已,這就是現在所謂的學者。
佛法到了中國,發展到了晚唐,有李長者這樣偉大的人物,他們對佛依然非常恭敬,但是做學問又非常客觀,批判就是批判,歸類就是歸類,毫不客氣。
合論中有一句話:無邊刹境,自它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這是李長者的名言。他說證道的人,沒有空間的阻礙。刹就是刹土,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刹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刹土,東方琉璃世界是藥師如來的刹土。刹有時是代表佛的境界,有時代表國土。“自”,是我們自己;“他”,是藥師如來、阿彌陀佛、十方三世諸佛等,都是“他”。有沒有另外一個佛世界的存在呢?有,還是在你自己這裏。自他不隔,無礙。也就是說:根據佛學,他提出了一個觀念,空間是相對的,但空間是沒有阻礙,沒有方位、無大小、無來去的。這些道理都是見地。
肇法師講過一句話:“今至越者,尤昔至也。”就是講時空的沒有阻礙。但是,我們打坐學佛修道,對於時間、空間觀念,並沒有搞清楚。為什麼我們打坐沒有進步,就是執著在時、空的觀念裏,有人執著在子午卯酉時辰,有人打坐一定要對著東方。聽說有人在美國教學生,早晨起來爬到樹上,對著東方太陽打坐,這都是見地不通。還有人坐著時,認為沒有麵對著佛像打坐不對。這些觀念的執著,都要拿掉,須知:無邊刹境,自他不隔於毫端。
時間也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每一本佛經都是這樣寫,一時,佛在哪裏、哪裏……這有兩種道理,一是印度人的習慣,不喜歡有數字及時間觀念。印度一講起數字,就是八萬四千,所以,佛經上的八萬四千特別多,是形容數目的多,這是拿學理來看佛學。
以修道來看佛經,最高明的就是“一時”,萬古隻有一時,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億萬年以前也就是現在,未來的億萬年後也就是現在,就隻有這一個,沒有第二個,這個“一時”用得妙極了。
所以時間與空間的觀念不丟開,不要談修道,時間與空間觀念搞不清楚,也不要談修道。
我們學佛先要把幾十年積累下來的時、空意識觀念,完全丟開,恢複到嬰兒那個狀態,可是,做不做得到啊?
很簡單!我們看佛經裏說的無念、無想、不起分別等種種理論,拿老子來講,一句話,“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我們打坐做功夫,也就是要做到這樣。
●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這些關於人的來源及人生的現象,有許多許多的問題,我們怎麼去解決呢?佛告訴我們,我們現有的生命,是我們原始生命的第三重投影。我們原始的真生命,哲學性的稱呼叫做真如;邏輯性、科學性的稱呼叫做第一義諦、勝義諦;宗教性的稱呼叫做如來、佛;拿教育性師道來稱呼叫做世尊。我們中國後來翻譯為本性,這個東西本來是清淨圓明的,本來是不生不滅的,本來是無煩惱,無成住壞空,無生老病死的。但它真沒有,完全沒有嗎?不是的,它能生起一切的萬有。所謂沒有,是原本清淨,所以說它沒有。它能夠起萬有,它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