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2 / 2)

第3節:為產業鏈悲劇畫上休止符(3)

案例五:代工業

最後我想給大家講的是代工業。客觀來說,沒有一個專門的行業叫代工業,代工廠實際上代工的產品五花八門:從IC、IT到飛機零部件乃至整車都可以代工,所以,代工業實際上不是生產某種特定產品的行業。但事實上,所謂的"中國製造"做得最多的就是各個領域的代工或者是加工製造,而不是產品研發,所以這個案例更像是一篇總結,總結的就是"中國製造"。

我還是先舉個例子,在戰場上打仗,士兵們除了要配備銳利的矛去攻擊,還要有堅固的盾來防衛,這樣才可以無往而不利。同樣地,代工業要裝備精準、快速的武器在市場裏跟其他對手作戰;也要擁有自身的核心競爭技術與專利,去保衛現有的市場占有率及滲透度,再加上可持久發展的競爭優勢,才能在業界中突圍而出。

一般代工業與鴻海成功的例子一樣,擁有快速製造產品及擴充產能的利矛,唯獨欠缺的就是堅固的盾牌--既沒有核心競爭技術與專利,也沒有可持久發展的競爭優勢。所以,一旦碰到激烈的競爭,一般代工業沒有堅固的盾牌可以保護自己,最終就會失敗。更實在的,從"賠錢的訂單能不能賺錢"可以看出代工業的發展水平。鴻海接到賠錢的訂單,雖然在組裝範疇虧錢,但在研發、零部件加工等方麵賺回錢來,從而使整體訂單獲利,最終能做到有利可圖。反觀隻有組裝業務,沒有涉及上遊業務的一般代工業,它們隻能讓賠錢的訂單虧損出貨。

這就說明,縱使擁有同樣的利矛,如果沒有盾牌,又缺乏供應鏈的整合支持,生意最終還是要虧損的。沒有堅固的盾,就不可能有持久的競爭優勢,到最後就會被競爭對手打敗。1999年,在電子代工業排名第一的廣達,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沒有盾,隻有銳利的矛,在競爭的洪流中,2005年下降到電子代工業老三的位置,而它未來的業績將會持續下滑。雖然成熟產品的訂單量很大,但在商品日漸微利化的今天,最終將在競爭中被淘汰。過去有許多曾排名世界第一的製造公司,現在很多都已經銷聲匿跡了。

第4節:為產業鏈悲劇畫上休止符(4)

事實上,"建立核心技術與成本優勢"就好比"蹲馬步";而"通過垂直整合確立持久的競爭優勢"就等同於"練拳腳"。鴻海的發展道路,就是先蹲馬步練好基本功,再練拳腳;而類似廣達公司的大部分的代工業企業,是先練了拳腳功夫再說,以後有需要再練馬步。連基礎的核心技術與成本優勢都沒有,又怎能確立持久的競爭優勢呢?唯有把握本質:打造好最銳利的矛,讓對手無法與你競爭;裝備最堅固的盾,讓對手無法輕易複製。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垂直整合, 代工業才能擁有真功夫,具備持久的競爭優勢。

五個案例讀下來,當你合上書時,我希望讀者會驚奇地發現:中國企業在重重壓力和挑戰之下是有出路的!

◥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對於中國麵臨的產業鏈陰謀,我在Ⅰ、Ⅱ兩冊的第一章都進行了係統的論述。第一章的內容是對後麵五個案例的理論準備,也是全書的總綱。

第5節:識破產業鏈陰謀-悲情(1)

第一章

識破產業鏈陰謀

2007年,在全國股市、樓市洋溢著歡樂氣氛的時候,我發表了一篇"不合時宜"的文章--《中國經濟的八大危機》。承蒙讀者的支持,該文點擊率已經超過1億。但這篇文章沒有受到決策者的注意,全社會在2008年付出了慘重的代價。2008年所發生的一切經濟問題均驗證了我當時的預測。

這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勝利帶給我的是更沉重的負擔,在眾多網民的要求下,我要接著闡述"八大危機"的文章,以進一步喚起全民意識的覺醒: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產業鏈戰爭的時代。

我不是陰謀論者,也不是為了吸引大家眼球。此時此刻,我眼前不禁浮現出2008年4月的場景:我在吉林大學演講的時候,當我問起"你們在座各位同學有多少人一畢業就要麵臨失業的痛苦"時,台下是一片可怕的安靜。那麼我請問大家為什麼大學生就業難?你們相不相信你們在媒體看到的解釋原因基本上都是錯的?其實這也不是媒體的錯,隻是大家不了解全球產業鏈陰謀而已。

第一節 悲情

我希望我們的新一代年輕人--我們未來的領袖們都能具備逆向思維的能力。對於媒體上以及很多專家學者提出的"中國是個製造業大國"這個命題,我們應該多一些辯證的思考。

一、中國是製造業大國嗎

首先我想問問大家,你認為今天的中國是製造業大國嗎?我在這裏清楚地告訴各位我的研究結論:中國根本不是製造業大國,真正的製造業大國是美國!大家可能覺得我這個結論很荒謬。一方麵,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和環渤海經濟圈在製造業的各個層次上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