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體質決定健康五(2 / 3)

亞健康人群的十大症狀分別是:高血脂症、脂肪肝、內外混合痔、乳腺增生(女性)、高血壓病、婦科疾病、肝功能異常、前列腺增生(男性)、各型鼻炎、宮頸刮片(1—2級)。其中高血脂症成為亞健康人的頭號殺手。

此外,冠心病、糖尿病、白內障等疾病也在不同程度地威脅著亞健康人群。

亞健康人群經常出現的問題主要有四方麵。

1渾身不適的問題。

亞健康人群中的主要症狀就是全身肌肉關節的酸、軟、痛、麻,其中以中年女性居多。美國密歇根大學公布的一個報告指出,由於女性肌肉骨骼組織與男性不同,腕、肩、背、腿部更易受傷,是男士的2~8倍。

被專家稱為“時代富貴病”的肌肉骨骼疲勞綜合征,就是因為運動過少或是單一機械式負荷造成的。為什麼那樣多人的手腕在敲擊鍵盤時出了問題,運動員的手腕負重如此之大反而沒有問題?這就是是否鍛煉的結果。

2心腦血管問題。

在亞健康人群中,心腦血管問題頭號危險因素。許多人忙起來什麼事也沒有,隻要一靜下來就出現心區痛、胸悶、氣短、心跳過速等現象,但心髒卻檢查不出問題。有些人在平臥或蹲位突然站起來,突然眼前發黑(視網膜缺血),甚至暈厥(腦缺血)現象。

人的雙腿肌力不隻解決行動問題,還要起著器官功能的輔助作用,比如將集於雙腿的血液壓回心髒。雙腿肌肉質量下降造成反射性壓力收縮力度下降。這種張力不足現象,使雙腿靜脈血管擠壓力度不夠,大量的血滯留在下肢,造成回心血流不足。在變換體位時眼前發黑、暈厥等現象,與雙腿肌力下降有著密切的關係。

3營養過剩是亞健康的幫凶。

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後,人們開始追求食品的營養。關心營養並沒錯,可怕的是大家總以為缺這缺那,誰也不關心營養過剩會怎麼樣。實際上,目前我國城市人群更應該關注營養過剩對健康的傷害!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美國的營養學家就已經為國民的不良飲食習慣擔憂。1974年,美國平均每人日攝取熱量3350千卡,主要的熱量來源於蛋白質、油脂、穀物,還有大量的甜食。而此時隨著美國民眾生活舒適度的增加,體力支出的降低,攝入的熱量消耗不掉,就產生“熱量蓄積”現象,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動脈硬化等一係列疾病高發。

我們呼籲:必須改變膳食意識,注意吃進去的熱量與消耗的熱量是否平衡。必須有意識地減少高熱量食品的攝入,並且用主動的消耗方式來消耗多餘熱量。

4心理問題。

其實一個人的心理承受力也與他的健康狀況有關,特別是與體質有關。

抑鬱症是當今社會心理問題之首,抑鬱症是一種現代社會病。美國的統計資料顯示,平均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患過抑鬱症並為此就醫。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由於社會格局、人際關係、生活節奏等變化,被抑鬱症困惑的人也有明顯的增加趨勢。

抑鬱症簡單而言,指一種持久性的心境低落。這種心理疾病不僅使人情緒低落、減低生活和工作的質量,而且對健康產生許多不良影響。長期患有抑鬱症的人,神經內分泌係統調節紊亂,皮質醇激素和性激素分泌異常,抵抗能力降低,從而誘發胃十二指腸潰瘍、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失眠等疾病。他們易患感冒,女性容易月經紊亂,中年人可能加速衰老和動脈硬化,老年人容易出現腦中風、老年癡呆症、骨質疏鬆等症狀。

肥胖是“病”,這點大家不會有什麼懷疑。胖血大家很少聽說,它指的是血液的脂肪含量(血脂、血糖、膽固醇)超標。不論是胖人還是瘦人,都有可能胖血。瘦人要是胖血,危險程度更高。目前胖血人群要比肥胖人群比例更大。應該說,胖人、胖血都是人體中一種正常現象,關鍵是不能讓它們打破健康的平衡。

有人稱“胖血”是人體健康中的無聲“殺手”,它是降低血管功能、阻塞血管、降低血中含氧量等方麵的禍首;是心梗、腦梗、各類型血栓的根源;也是許多慢性疾病(糖尿病)的幫凶……許多常見病,如肝硬化、冠心病等,都可追溯到細胞脂肪含量過高所導致的細胞帶病運轉。

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的胖人迅速增加。當時,一家研究所向政府發出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肥胖問題會使美國經濟倒退十年。他們還警告說,美國人民因肥胖造成的慢性病,將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使更多的人陷入病痛之中。

現今我國也同美國經濟發展初期一樣,富裕起來的人們為擁有口福而感到慶幸。他們狂吃猛喝、沒有節製地起居、不良嗜好、放棄體力活動等。這種情況更值得我們警惕。

老年人容易出現腦中風、老年癡呆症、骨質疏鬆等症狀。

從心理行為上看,抑鬱症患者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行為方式,如不合群、不交流、自言自語、孤獨、懷疑一切、眼看一處發楞、攻擊最親近的人……

此外,在抑鬱症患者中,還有約20%的病人已患上了引起抑鬱情緒的內科病,如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功能減退、癌症、高血壓、糖尿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