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節(1 / 1)

值、科學的價值,不要輕而易舉地否定它,這都是幾千年日積月累下來的東西,怎能一下就否定了呢?中醫要改革要創新這都對,醫學不論國籍,隻要對人類有好處就是好的,但是要小心,要謹慎,要研究個明白,然後才有發言權。“六經非經”這種話帶來的後果是不可收拾的! 愛愛醫網:YZ-Tgi1dCt ^

愛愛醫網R)l ]9NpPAa

愛愛醫網)A KC!mE

要繼承,好的東西要繼承,要化繼承為發揚,既有繼承又有發揚,使學術總能有強烈的生命力前進。祝大家畢業後在醫學戰線上有所建樹,在中醫學術上有所創新,也祝願你們身體健康!

經絡與立法

在臨床上,或在學習病案中,我全常常會發現中醫的治療很有特色,有時候病在上而治下,有時候病在中而旁取,有時候啊,病在肝卻治脾,病在肺而治腎,諸如通腑醒神、滋水涵木、佐金平木、培土生金等等,我們不能隻停在留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解上,要更進一步弄清這些相生相克治法的理論基礎,如果不能掌握好經絡的運行路線、髒與髒、髒與腑之間的具體聯係,很多時候對特殊治法理解很困難,總感到這些治法很牽強附會,甚至會認為中醫就是不科學。更多的時候我們幹脆就根本不會認真的去想“上病取下”、“中病旁取”等等立法的理論基礎。臨床上隻是照樣畫葫蘆,貌似古人治法,但取效卻不理想,為什麼?這就和學書法一樣,隻學到了古人字型,卻未學到古人寫字間架結構和運筆的要點,所謂“形似而神不似”,要想活用那就非常難了。

1.通腑醒神說略

中醫的很多獨特的治療方法,雖是古人的經驗之談,但古人發明這些方法仍不會脫離中醫的基礎理論,下麵我們來看一個病例:

某女,30歲,發熱一周不解,傍晚神誌昏糊,頭痛項強、嘔吐、時有抽搐,譫語,大便秘結4日未解,小便黃赤,舌幹紅,脈滑數。醫予以增液承氣湯,大便解而神清、抽搐停止。

為什麼神昏、頭痛嘔吐、抽搐等症狀通過瀉下的方法就緩解呢?可以有人會說,這病人是陽明燥結,通腑可瀉濁,濁邪就不上攻了,當然神就自清了。那我問,神昏病在腦,瀉腑通便治在下,通便和醒神之間怎麼聯係起來?總得要給人一個滿意的說法才行,我想很多人可能答不上來,不明白啊,這就是為什麼說中醫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原因。♀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其實通腑瀉濁中醫的理論基礎就是經絡,先認我們來複習一下有關足陽明胃經的經絡循行,便可真正的理解這種治法的內涵所在。

《靈樞動輸》篇說:“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走空竅,循目係,入絡腦”;《靈樞寒熱病》記載:“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麵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係目本”。《靈樞經別》篇載:“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裏,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安頁出頁,還係目係,合於陽明也”。可以明確,足陽明胃經“係目本”、“循目係,入絡腦”。絡,網絡也,小脈為絡。氣有經絡則行,無經脈則散,入絡腦者,即足陽明胃脈之小脈網絡於腦。不僅如此,足陽明之正,還“上通於心”。心主神明,腦為元神之腑,如果陽明腑氣不通,濁氣必然不能下行,逆行向上,擾心,上衝於腦,“其悍氣上衝頭”,腦為清空,不能為濁邪所害,害則勢必出現神昏。通腑之法,可使濁邪得以下行,不再上逆,心不為濁邪之擾,腦之清空自能明朗,自當神醒。如此,我們便能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了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

感謝qingmio502上傳分享本文,訪問用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