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女詩人馮小青和梅花也有一段不解之緣。馮小青本是建文帝大臣之女,朱棣以“靖難”之名奪得天下。殺戮建文臣子。馮小青僥幸逃過一劫。寄居到一個曾與馮父有過一回交往的本家馮員外家。在元宵燈會上識得馮家公子馮通,二人心有靈犀。幾日後,杭州城裏下了一場春雪。馮小青院裏有幾樹梅花迎雪吐蕊。於是她拿小盆準備收集梅花瓣上收集晶瑩的積雪,積攢下來可以燒梅雪茶(紅樓夢裏妙玉給寶玉他們準備泡茶的水就是梅雪,寶玉說:“他能吃一海茶。“妙玉笑道:“你雖吃的了,也沒這些茶糟踏。豈不聞‘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 )
這時有著同樣愛梅雅好的馮通也來到小院,他也是來看梅花的。二人不期而遇,相對一笑。馮通就開始幫著小青一同拂掃梅花雪。時間飛快,一會就收集了一盆梅花雪。小青就麵帶羞澀邀請馮通飲梅雪茶。二人品茶,論詩,心兒已融合在一起。
後來馮通告訴父親,自己想納小青為妾。由於馮通正妻崔氏無後,於是馮父爽快的答應此事。崔氏對此嫉妒不已,馮通受製於崔氏,馮通很少有機會來馮小青屋中陪她。馮小青就寫詞表明自己不滿,被崔氏發現大怒不已。後來崔氏逼迫小青移居別處,於是馮通看小青機會更少了。
小青住處有一大片宋時文人留下的梅林。又是一年,梅花開放的時候。小青感歎自己人生悲苦淒涼。寫下一組悲詩。其中一首言到:“春衫血淚點輕紗,吹入林逋處士家;梅花三百樹,一時應變杜鵑花。” 人們常說杜鵑啼血。小青血淚早已把輕紗染盡。
秋風瑟瑟,萬物凋零。小青已染病沉沉。她寫下:“稽首慈雲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先。願為一滴楊枝水,灑作人間並蒂蓮。” 她開始拒絕服藥。她要離開淒苦的人生。她下世不願再投生為人。願意化作融在一起相並蓮花。去實現自己對愛情夢想。不久以後她香消玉損,年僅十八歲。
相對而比,作為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豔之一的董小宛要幸福一些。她雖然早逝。但最後她是去世在自己所愛之人冒辟疆懷裏,不象馮小青那樣孤苦的離去。董小宛美麗動人。吳偉業就寫了一首詩把她與梅花相比。詩中言到“珍珠無價玉無瑕,小字貪看問妾家。尋到白堤呼出見,月明殘雪映梅花。(題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董小宛才色雙絕與梅花相映,更加豔麗。無怪吳偉業為之心動。
梅花有這麼多故事,正是梅花有著清雅俊逸的風度,不僅文人愛詠頌它,畫家也愛畫它。梅花之美,美在其傲雪而立。南宋呂本中寫得就很絕妙:“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
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她象征著歡樂、幸福、長壽、順利、平和。梅花還以它的冰肌玉骨、淩寒留香被喻為民族的精華而為世人所敬重。文天祥絕食梅嶺。史可法遺言“死葬梅花嶺”這都是人們對梅花精神引申。梅花之美更在此處。
二、望梅止渴——梅子
農曆五月,天剛剛有點悶熱。天上常常下起蒙蒙細雨。雖然偶爾有時天會放晴一下。但是一切還是潮漉漉的。這就是人們長說梅雨時節。此時正逢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在中國史籍中記載較多。如《初學記》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唐代杜甫寫道:“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賀鑄的《青玉案》更形象描述此時景象:“碧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雨,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連綿的細雨給詩人添得許多愁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