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體詩 1
七言絕句
別諸弟三首
庚子二月
其一
謀生無奈日奔馳,有弟偏教各別離。
最是令人淒絕處,孤檠長夜雨來時。
其二
還家未久又離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夾道萬株楊柳樹,望中都化斷腸花。
其三
從來一別又經年,萬裏長風送客船。
我有一言應記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注釋】
[1]作於清光緒庚子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署名“戛劍生”。是年魯迅20歲,在南京陸所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念書。
[2]奔馳:奔波不息。
[3]龔自珍《己亥雜詩》中有“最是令人淒絕處,垂虹亭畔柳波橋”句。
[4]孤檠:孤燈。陸遊《秋光》中有“叢菊漸黃人醉後,孤燈初暗雨來時”句。
[5]在《戛劍生雜記》中,魯迅也曾寫過“日暮新愁”的人生況味:“行人於斜日將墮之時,暝色逼人,四顧滿目非故鄉之人,細聆滿耳皆異鄉之語,一念及家鄉萬裏,老親弱弟必時時相語,謂今當至某處矣,此時真覺柔腸欲斷,涕不可抑。”
[6][JP3]古人習慣折柳送別,楊柳成為離愁的象征之一。
[7]斷腸花:秋海棠,離愁的象征。《采蘭雜誌》:“昔有婦人懷人不見,恒灑淚於北牆之下。後灑處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婦麵,其葉正綠反紅,秋開,名曰斷腸花,即今秋海棠也。”
[8]萬裏長風:南朝劉宋時少年將軍宗愨故事。《宋書·宗愨傳》記,宗愨少時向其叔父自述誌向:願乘長風破萬裏浪。宗愨字元幹,南朝宋南陽人。
[9]好文章不是上天的賜予;人的命運,應該自己主宰。
【解讀】
這組詩是魯迅現存最早的舊體詩。組詩表達了謀生異地、輾轉奔波的淒苦之意,兄弟手足聚短離長、依依惜別的眷戀之情,抒發了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淩雲之誌,並勉勵弟弟們積極進取奮發有為。
組詩的第一首重點抒發因生計所迫,致使兄弟分離,自己孤身一人他鄉輾轉謀生的孤獨淒苦情懷。魯迅少年時期,家道中落,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也為了尋找新的人生,他“走異路,逃異地”,去南京洋務派創辦的無需學費的洋務學堂讀書。在當時,“讀書應試是正路,所謂學洋務,社會上便以為是一種走途無路的人,隻得將靈魂賣給洋鬼子,更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魯迅《呐喊·自序》)。生活的重壓、世態的炎涼加之長夜孤燈、淒風苦雨,這一切都使青年魯迅倍感孤寂,因而也更加牽念骨肉親人。
組詩的第二首側重抒發離家返校一路上的離情別緒。還家未久又要離開,骨肉親情又要拋開。聚少離多已是令人傷感,路途中茫茫夜色更使人倍添惆悵。古人折柳送別寄離情,淚灑花木寓相思。如今,這沿途的依依垂柳、朵朵鮮花怎不令人愁腸百結、肝腸寸斷!
組詩的前兩首格調低沉抑鬱,情緒淒婉哀傷。第三首則有所不同。首二句“從來一別又經年,萬裏長風送客船”,是說此一分別一年之後方能再見,長風吹送,自己乘坐的客船轉瞬之間,已離家萬裏之遙。強調的雖然仍是離愁別緒,但格調已轉變為開闊明朗,尤其是第二句“萬裏長風送客船”,一個激發人奮力向上故事,躍然心上。南朝劉宋時宗愨少年即樹立遠大目標,願乘長風破萬裏浪,終於大有作為,後輩當不如是乎?自然也讓人聯想起李白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邁激情。正因為魯迅心中充滿了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淩雲壯誌,所以才有後兩句對弟弟們的殷切教誨與鼓勵:我有一句話你們一定要牢牢記住——要努力進取,“文章得失”靠的是我們自己的辛勤耕耘,而不是上天的恩賜。
七言律詩
蓮蓬人
芰裳荇帶處仙鄉,風定猶聞碧玉香。
鷺影不來秋瑟瑟,葦花伴宿露瀼瀼。
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
好向濂溪稱淨植,莫隨殘葉墮寒塘。
【注釋】
[1]蓮蓬人,就是把蓮蓬當作人來歌詠。這首詩作於1900年秋。當時,魯迅在南京求學。
[2]芰:菱。荇:一種水草,又叫荇菜,多年生,葉子略呈圓形,浮在水麵,根在水底,花黃色,蒴果橢圓形。芰裳荇帶:以菱葉為裳,以荇菜為帶。屈原《離騷》:“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杜甫《曲江對酒》:“水荇牽風翠帶長。”
[3]碧玉:比喻蓮蓬的碧綠光潤。全句的意思是:風定之後,蓮蓬碧玉般的軀體上仍然散發出淡淡的清香。
[4]瑟瑟:深秋時節,大地一片蕭瑟的景象。瀼瀼:露水濃重的樣子。
[5]濂溪:即宋朝周敦頤,住在濂溪,也稱濂溪先生。作有《愛蓮說》。
【解讀】
這是一首詠物寄情詩。詩歌通過讚美蓮蓬樸素高潔的風骨,表現了青年魯迅的遺世獨立、直麵風霜的高尚情懷。讀完全詩,蓮蓬的清香似乎撲鼻而來;那迎風傲立的“蓮蓬人”栩栩如生,如在目前。
蓮蓬,是荷花凋謝後的果實。形狀似碗,內有味美香甜的蓮子,到了秋天,荷葉衰敗了,唯有蓮蓬仍然亭亭玉立在河塘中,故有“蓮蓬人”之稱。首聯“芰裳荇帶處仙鄉,風定猶聞碧玉香”總寫蓮蓬的風貌。詩人說碧玉般的蓮蓬以菱葉為衣、以荇莖作帶,這樣的打扮真是在仙人裝扮了。秋風吹來,清香徐徐散播,風停了,香味仍久久不散。頷聯“鷺影不來秋瑟瑟,葦花伴宿露瀼瀼”,寫蓮蓬周圍的環境。秋風光蕭瑟,鷺鷥水鳥也不來陪伴你了。陪伴你過夜的隻有荷塘邊滿身露水的蘆花。頸聯“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寫蓮蓬的高貴品質。你掃除了荷花的膩粉、褪去了荷花的豔紅,換上樸素清雅的裝扮,在瑟瑟的秋風中,傲然挺立。尾聯“好向濂溪稱淨植,莫隨殘葉墮寒塘”是詩人對蓮蓬的讚美和對一種美好人生的期待。北宋周敦頤十分愛蓮,在居室旁的濂溪種蓮並作《愛蓮說》,他讚美荷花“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時人稱之濂溪先生。魯迅反用其意,認為隻有蓮蓬才是真正的“淨植者”,並對蓮蓬殷切期望:你切不要跟著殘荷的敗葉一起墜入寒冷的泥塘啊!
這不正是青年魯迅對自己人生誌向與崇高理想的表白嗎?
五言詩
庚子送灶即事
隻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注釋】
[1]作於1901年2月11日,署名“戛劍生”。這一年為中國傳統天幹地支的庚子年。
[2]膠牙糖:用麥芽製成的糖。魯迅在《送灶日漫筆》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
[3]典衣:典當衣服。瓣香:形似瓜瓣的香。
[4]長物:多餘的東西。
[5]黃羊:黃狗。以黃羊祭灶神,傳說可以獲得巨富。《後漢書·陰識傳》記載:“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後,暴至世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
【解讀】
按中國舊時民間習俗,陰曆十二月二十三是送灶日。傳說灶神一年一度要在這一天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彙報工作。因此這天晚上要舉行送灶神的祭典。當時魯迅回家過寒假,適逢祭祀灶神,就信手寫下了這首詩。即事,就是見事即興而作。
“隻雞膠牙糖”,寫的是祭祀用品。一隻雞外加一盤膠牙糖就是祭送灶神的祭品。膠牙糖,由麥芽煎熬而成。在浙東紹興一帶,也叫“墮民糖”,平時是由收破爛的挑在擔子裏,用來換雞毛、破布的。“典衣供瓣香”,是說典當了衣服來籌辦香燭。因為家境貧寒,隻好典當衣服來置辦貢品了。但家中已經沒有多餘的東西可以變賣了。長物,多餘的東西。所以,缺少的祭品多著呢,哪裏僅僅隻是沒有一隻黃羊呢。據《後漢書·樊宏陰識列傳》載:漢宣帝時,陰識的祖父陰子方用黃羊祭灶神,暴富。後世就多用黃羊祭灶神。
魯迅少年時期家道中落,由小康之家墜入困頓。這首祭灶即事詩,寫得通俗曉暢,通過一次簡陋的不成敬意的祭灶活動,在輕鬆幽默中寄托些微不滿與牢騷,既真實表現了當時家庭經濟的困頓拮據,同時具有濃鬱的民俗風情,讀來別有情趣。
五言詩
祭書神文
上章困敦之歲,賈子祭詩之夕,會稽戛劍生等謹以寒泉冷華,祀書神長恩,而綴之以俚詞曰:
今之夕兮除夕,香焰NFDA2縕兮燭焰赤。
錢神醉兮錢奴忙,君獨何為兮守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