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東海覺我”,究竟是誰?
我查證了一下,查出“東海覺我”就是徐念慈先生。他是清末的重要文學刊物《小說林》的創辦人之一。在《小說林》創刊號上,徐念慈便以筆名“覺我”,發表《小說林緣起》一文,提倡科學幻想小說:“月球之環遊,世界之末日,地心海底之旅行,日新不已,皆本科學之理想、超越自然而促其進化者也。”由於他的提倡,《小說林》自創刊起,便開始連載英國佳漢著、女士陳鴻璧譯的中篇科幻小說《電冠》,此後還發表不少科幻小說。另外,小說林社也出版了《新紀元》等科幻小說。
徐念慈身體力行,於1904年翻譯出版了日本押川春浪著科幻小說《新舞台》,於1905年翻譯出版了美國西蒙紐加武著科幻小說《黑行星》。
徐念慈,字彥士,別號覺我,亦署東海覺我,江蘇昭文縣人(今常熟),生於1874年。他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裕。他自幼博覽群書,尤愛文學與數學。他考取過秀才,並經歲科兩試均在一等前列,取得廩生的資格,可是他卻鄙視科舉,無意仕途。他在青年時代就精通英、日兩國語言。他自己籌款,創辦高等小學,先後擔任校長六年。他還創辦過進化女學。
在1901年,他曾發起組織數學同盟會,會員達一百多人。
1905年,《孽海花》作者曾孟樸在上海創設小說林書社,發行《小說林》雜誌,聘請他擔任小說林書社編輯主任。
徐念慈著譯甚眾,有幾十種之多。他翻譯小說多半用白話文和淺近文言,並力求保持原著的麵貌。他的譯著有《海外天》、《黑行星》、《美人妝》、《新舞台》等等。
在1908年第九、十期《小說林》雜誌上,徐念慈發表了《餘之小說觀》,係統地闡述了他對當時小說創作的看法,主張“小說離不開人生,小說反映人生”。
由於上海出版界競爭激烈,小說林書社陷入困境。徐念慈除了忙於小說林書社公務之外,不得不在上海競存公學、愛國女校、尚公小學兼職任教。徐念慈患胃病,過重的工作負荷,使他難以忍受。
1908年6月13日,徐念慈胃病發作,因誤服猛劑,吐瀉不止,於16日不幸逝世,年僅三十四歲!妻子朱氏,生子女各二人。
徐念慈文學根底很深,又喜愛科學,懂外文,思想敏銳,這促使他很早就對著譯科幻小說發生興趣。
徐念慈先生三十四歲就離開人世,實在太可惜了。如果他不是過早地離開人世,一定會對中國科幻小說創作作出更大的貢獻。
徐念慈先生是怎麼開始創作科學幻想小說《新法螺先生譚》的呢?他在科學幻想小說《新法螺先生譚》的前言中說,甲辰(即1904年)夏天,我的朋友天笑生把所譯《法螺先生》前後兩卷給我看,我“讀之,驚其詭異”、“津津不倦”,於是來個“東施效顰”,“不揣簡陋,附諸篇末”,自稱是“新法螺先生”。這段簡略的前言,清楚說明,他是在受《法螺先生》的影響之下,進行創作的。他把自己的作品明確標上“科學小說”四字。這也就是說,《新法螺先生譚》確非譯作,屬我國作者自己創作的“科學小說”,是無疑的。至於他的朋友天笑生所譯《法螺先生》,是根據日本岩穀小波的譯著翻譯,據說原著為德文,作者不詳。
為了使科幻界的朋友共享我的發現,我在1981年8月17日《光明日報》上發表了《清朝末年的科學幻想小說》一文,詳細介紹清朝末年的科幻小說《新法螺先生譚》;我又在1981年12月21日《文彙報》上發表了《中國科幻小說的先驅——徐念慈》,介紹《新法螺先生譚》的作者徐念慈。文章發表後,我還收到徐念慈家鄉親屬的來信,認為在徐念慈去世之後那麼多年,仍有人注意到他對於中國科學幻想小說的貢獻,非常高興。
在發現了《新法螺先生譚》之後,我又繼續向前探索。
我開始係統地查閱清朝末年的四種重要的文學雜誌:曾孟樸、徐念慈主編的《小說林》,梁啟超主編的《新小說》,吳沃堯、周桂笙主編的《月月小說》,李寶嘉主編的《繡像小說》。
內中,《繡像小說》特別引起我的注意。
《繡像小說》是半月刊,1903年由商務印書館創辦,主編為李寶嘉。《繡像小說》內容十分之九為小說,十分之一為雜文。《繡像小說》的發行量為三千冊。
所謂“繡像”,也就是精美的插圖。《繡像小說》為小說配繪整頁的插圖,圖文並茂,很受歡迎。
在創刊號上,發表了《編印〈繡像小說〉緣起》,表達了這家雜誌的宗旨。文中指出:“歐美化民,多由小說,博桑崛起,推波助瀾。其從事於此者,率皆名公钜卿,魁儒碩彥,察天下之大勢,洞人類之頤理,潛推往古,豫揣將來,然後抒一己之見,著而為書,以醒齊民之耳目。或對人群之積弊而下砭,或為國家之危險而立鑒,揆其立意,無一非裨國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