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一位滿族大佬”(1 / 3)

鹹豐末年,肅順一人專權,橫行無忌,朝中大臣莫不懼他三分。肅順有一癖好,喜歡收集西洋金花鼻煙壺。當時有位陳姓尚書,同榮祿家是故交,知道榮家有幾個精品鼻煙壺,出於討好權臣肅順之意,於是上門求索。榮母念及多年交情,盡數送給陳尚書。這陳尚書得到後立馬轉贈肅順,並告之此物來自榮家。

孰料這肅順欲壑難填,居然仍派人上榮家繼續索要。迫於無奈,榮祿隻得據實告知,家裏已無此物。索要不成,肅順十分不爽,認定榮祿是厚於陳而薄於己,時常假公濟私,給榮穿小鞋。又一次,肅聽聞榮祿家有良駒一匹,乃新疆特產,中原罕見,於是命人來要。榮祿早就受夠了肅順的貪婪,一口回絕了對方要求。這讓肅順惱羞成怒,很快便在一次公務會議上假借事由,當麵訓斥榮祿,並揚言要對其重重懲治。當時榮祿還是個正義感很強的青年,既然你肅順容不下我,那索性不伺候你了。榮祿立即交上辭呈,閑居避禍。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沒幾年,鹹豐駕崩,肅順氣焰愈加囂張。慈禧、奕訢等人為了保住大清社稷,奪回重權,決定發動政變,處置肅順等顧命大臣。考慮到榮祿與肅順之間的恩怨,慈禧將其秘密收入麾下,作為奇兵。榮祿果然不負眾望,與醇親王奕譞聯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擒獲肅順等人,並親手將其送到菜市口問斬。

細數清代二百多年的曆史,像榮祿這樣出身好、“官係”硬的八旗子弟,實在是多如牛毛,不勝枚舉。然而同時又像他這樣忠心耿耿、辦事幹練的,則鳳毛麟角,少得可憐。所以,慈禧將其列為重點培養對象。數年間,榮祿節節攀升,將工部尚書、步軍統領和總管內務府大臣三大要職一並收入囊中。此時,他尚不到四十歲。

按照清製,內務府一差,同禦前大臣、軍機大臣在權力分配上呈三足鼎立之勢。上朝時,禦前位列最前,但尊而不要;軍機位置次之,但權而要;內務最後,卻親而要。可見內務府大臣是個能夠時常與太後接觸的好差事。況且榮祿握有全國的工程審批與營造大權和一支精銳的京城衛戍部隊,可謂集宮廷、朝堂及市井大權於一身,不知惹來多少同僚的羨慕嫉妒恨。

不出三年,榮祿便嚐到了木秀於林風必摧的苦澀。光緒四年,貴州巡撫出缺,奕訢征求慈禧意見,應派誰去補缺。當時慈禧正為軍機大臣們爭權奪利的情形所困擾,於是決定殺雞儆猴,脫口而出:“著沈桂芬去!”

此旨一出,內外一片嘩然。群臣紛紛議論,認為巡撫乃二品官,沈桂芬現任兵部尚書,又是軍機大臣,官居一品,宣力有年,不宜左遷邊地。祖宗之法,朝廷舊製,不應隨意更改。麵對如潮的廷論,慈禧心知眾議難違,隻得收回懿旨,令沈照舊當差。

鹹豐末年,肅順一人專權,橫行無忌,朝中大臣莫不懼他三分。肅順有一癖好,喜歡收集西洋金花鼻煙壺。當時有位陳姓尚書,同榮祿家是故交,知道榮家有幾個精品鼻煙壺,出於討好權臣肅順之意,於是上門求索。榮母念及多年交情,盡數送給陳尚書。這陳尚書得到後立馬轉贈肅順,並告之此物來自榮家。

孰料這肅順欲壑難填,居然仍派人上榮家繼續索要。迫於無奈,榮祿隻得據實告知,家裏已無此物。索要不成,肅順十分不爽,認定榮祿是厚於陳而薄於己,時常假公濟私,給榮穿小鞋。又一次,肅聽聞榮祿家有良駒一匹,乃新疆特產,中原罕見,於是命人來要。榮祿早就受夠了肅順的貪婪,一口回絕了對方要求。這讓肅順惱羞成怒,很快便在一次公務會議上假借事由,當麵訓斥榮祿,並揚言要對其重重懲治。當時榮祿還是個正義感很強的青年,既然你肅順容不下我,那索性不伺候你了。榮祿立即交上辭呈,閑居避禍。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沒幾年,鹹豐駕崩,肅順氣焰愈加囂張。慈禧、奕訢等人為了保住大清社稷,奪回重權,決定發動政變,處置肅順等顧命大臣。考慮到榮祿與肅順之間的恩怨,慈禧將其秘密收入麾下,作為奇兵。榮祿果然不負眾望,與醇親王奕譞聯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擒獲肅順等人,並親手將其送到菜市口問斬。

細數清代二百多年的曆史,像榮祿這樣出身好、“官係”硬的八旗子弟,實在是多如牛毛,不勝枚舉。然而同時又像他這樣忠心耿耿、辦事幹練的,則鳳毛麟角,少得可憐。所以,慈禧將其列為重點培養對象。數年間,榮祿節節攀升,將工部尚書、步軍統領和總管內務府大臣三大要職一並收入囊中。此時,他尚不到四十歲。

按照清製,內務府一差,同禦前大臣、軍機大臣在權力分配上呈三足鼎立之勢。上朝時,禦前位列最前,但尊而不要;軍機位置次之,但權而要;內務最後,卻親而要。可見內務府大臣是個能夠時常與太後接觸的好差事。況且榮祿握有全國的工程審批與營造大權和一支精銳的京城衛戍部隊,可謂集宮廷、朝堂及市井大權於一身,不知惹來多少同僚的羨慕嫉妒恨。

不出三年,榮祿便嚐到了木秀於林風必摧的苦澀。光緒四年,貴州巡撫出缺,奕訢征求慈禧意見,應派誰去補缺。當時慈禧正為軍機大臣們爭權奪利的情形所困擾,於是決定殺雞儆猴,脫口而出:“著沈桂芬去!”

此旨一出,內外一片嘩然。群臣紛紛議論,認為巡撫乃二品官,沈桂芬現任兵部尚書,又是軍機大臣,官居一品,宣力有年,不宜左遷邊地。祖宗之法,朝廷舊製,不應隨意更改。麵對如潮的廷論,慈禧心知眾議難違,隻得收回懿旨,令沈照舊當差。

雖然躲過一劫,但沈桂芬依然心有餘悸。他尋思:穴本無風,風何由入?此事肯定與一貫主張打壓漢人官員的榮祿有關。於是,沈找來門生翁同龢,決心上演一出“反間計”。一天,翁來榮家造訪,剛進門便狠狠數落沈桂芬一通,放言“沈經笙真不是人,不特對不起朋友,其家庭中亦有不可道者,我已與彼絕交。聞彼惎君甚,因外簡黔撫事,謂出君謀,常思報複,不可不防。”話說榮祿跟李鴻藻是死黨,而翁同龢與李都是名冠京師的清流骨幹,故榮時常同翁飲酒酬答,交情匪淺。加上此刻翁神情憤怒,言語激昂,居然將沈的齷齪家事和盤托出,榮深深被翁的精湛演技所折服,認定其很夠哥們,是來給自己通風報信的。於是他放鬆了警惕,將慈禧如何厭惡沈桂芬之事據實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