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這是我與南懷瑾先生商榷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書原預計印上五千冊,便不會再有市場了,結果當年又出了第二版,看來人們還是關心東方文化的。隻此一點,我便萬般欣慰了。
自《與南懷瑾商榷——〈金剛經〉到底說什麼?》出版後的一年中,我收到了數十位讀者的電話與來信,有的人還找到我的家中,他們想讓我給他們一個明確的可把握的東西,我萬般無能,我什麼也給不了你。我隻能說,回家去好好工作好好生活,這便是東方文化的一切了。
在這本書裏,我又給大家講了孔子用心的基本原則——“不自欺”。我希望大家千萬不要掉進這個“不自欺”中了,中國古代許多仁人達士便是掉在其中出不來,結果導致了中國文化十一世紀到二十世紀的大衰敗。“不自欺”實際也不存在,明白了自己是“自欺”,就是“不自欺”。孔子學說雖然偉大但終是未到究竟處,留下了不少麻煩。我們這本書是介紹孔子思想的,不得不圍繞他的思想說透,決不是讓人們去著意地找這個“不自欺”。事實上,今天的一切社會進步,尤其是科學的進步,都貫穿了一個全人類的“不自欺”。如果有人把“不自欺”又當成一個道德訓條謹加遵守,那就令我太遺憾了。
現時代的人們把東西方文化的分野看得太重,好似二者水火不相容,其實不是那麼回事。“知”是一切生命活動的根本,沒有這個“知”,就什麼也沒有。東方文化重在明“知”,西方文化重在用“知”;而東方文化強調在實踐中明“知”,西方文化重在強調在用“知”中的哲學升華。看似兩家南轅北轍,其實不然,人隻有明了“知”,才能更好地毫無顧忌地用“知”,不至於因“知”造成災難和痛苦;反過來說,人類就其整體來說,隻有在用“知”明“知”中,才能“用”得越廣泛“明”得越深刻。馬克思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提法,就已經是很接近東方文化的明“知”了。更重要的是今日的信息科學、生命科學,必將徹底使全人類認清“人”與“生命”——“知”——“明德”的對立統一關係,從而進一步實現老子的預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這樣說來,個體人還有什麼“自欺”不“自欺”的事呢?也有也沒有,你隻需一個“明白”。當你真的明白了個體人與生命本質力量的關係,一切自欺與不自欺,都是遊刃有餘的事。
“明白”,“明白”,“明白自己”,“明白生命”,這便是我想告訴我的讀者的唯一的一句話,千萬別讓那些把東方文化說得玄而又玄的人,把你又拖進死胡同中去了。
至於東方文化能給你什麼?我隻能說,什麼都給了你,又什麼也沒給你。當你真的“明白”之後,自然會“明白”。
還是一個“明白”,一切都隻是一個“明白”。
“明白”的力量無法估計,無法估量,也無法說。任何許諾都是騙局。
“明白”吧,人們!
為了“明白”,下麵特將一篇專講“生命”的哲理散文《生命與未來》附於全書之後,以饗讀者。當你認真讀完這篇哲理散文之後,會對我們這本書所講的內容有一個全麵的係統的了解,從而分清完全不同的兩種“東方文化”。
祝你“明白”!
最後,借本書出版之際,我要再一次感謝長江文藝出版社的周百義社長與韓敏同誌。在出版市場舉步維艱之際,他們能出版這本研究東方文化根本理論的書,實在需要極大的膽識。在此我還應感謝在我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支持過我的朋友們,如著名作家熊召政、著名畫家李壽坤、全忠敏,以及劉心宇諸同道。
這一年多來,我生活無著,還需堅持寫作,在經濟上是孫鳳人、許光玉、龐能良、徐書泳、羅洪、張彩萍、程琴、戴桂森諸同道給了我足夠的接濟,使我一家人得以有穿有戴有吃有喝,不然我也無法靜下心來寫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