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讓一個喜歡借助吸煙提神的人去做一件他能力之外的事情時,他的吸煙量會超出平時數倍;同樣,愛吃的人也會更加渴望吃東西。這也是為什麼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人都比較瘦,而空虛焦慮的人則比較胖的原因之一。
我們的大腦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功能。當你處於巨大的壓力之下時,大腦會本能地發出指令,引導你去做潛意識認為能給你帶來愉快情緒的事情。大腦中最原始的獎勵係統也會被激活,讓你不自覺地去選擇一些可以輕鬆得到獎勵的指令。這種情況就好像是給誘惑加上了一個增益性質的光環,讓你更加難以抵抗。那麼,我們應該怎麼麵對這種情況呢?
首先,心寬體不“胖”。古人常說心寬體胖,但是對於現代人來說,要想體不胖,必須先要讓自己心寬。壓力無處不在,我們沒辦法無視它的存在,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它。這就需要我們提高自己的意誌力,不是讓我們變得更剛強,而是更能彈性地承受壓力。通過合理的方式增強我們對壓力的承受能力,改變心態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舉個例子你就會明白:對特別看重成敗的人來說,失敗是很大的打擊,可能會使他們一蹶不振;但對不太在意成敗的人來說,失敗就如同感冒一般,他們甚至都不用吃藥,依靠自身免疫力就可以恢複健康。
其次,消愁不舉杯。古人已經說得很明白了:“舉杯消愁愁更愁。”所以,我們不能用放縱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壓力,這樣雖然見效快,可後遺症也是接連不斷。很多被曝光的惡性事件中,事發時主角大多處於醉酒狀態,就好比很多酒駕司機都會在交警檢查時胡攪蠻纏,而當這些人清醒時,一般都是一本正經的狀態。酒精會麻痹大腦神經,讓大腦的判斷更為簡單直接,從而讓人更容易屈服於誘惑。放縱不是緩解壓力的良方,反而會使我們徹底地失去自控力。當我們壓力過大的時候,一定要通過合理的方式來釋放,如運動、唱歌等。
最後,有疾不忌醫。像拖延症或者網絡依賴症之類的心理疾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這就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警惕去及時地發現,而後認真地對待。症狀較輕或者隻是有類似的傾向,那我們自行調節就可以解決;但如果這種心理疾病症狀較為嚴重,那我們就必須主動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切不可像蔡桓公那樣,直到“疾在骨髓”才開始求醫問藥,那就為時晚矣!
失去自控力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所以我們一方麵要及時地預防,另一方麵也要不斷地提高意誌力。不光是在職場中,日常生活中也同樣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自控力。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讓一個喜歡借助吸煙提神的人去做一件他能力之外的事情時,他的吸煙量會超出平時數倍;同樣,愛吃的人也會更加渴望吃東西。這也是為什麼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人都比較瘦,而空虛焦慮的人則比較胖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