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去應對呢?方法很簡單,那便是放棄自控。於是,一個頗具有諷刺意味的現象出現了:當你被允許有某種想法的時候,反而很難激活這種想法。所以,當我們出現上述情況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讓自己接受這個想法,然後,再告訴自己這種想法不可以付諸行動。於是,“諷刺反彈效應”也在這種可笑的“自控”方式中消失了。
由此可見,抑製欲望的反麵並不是放縱自己。認真分析前麵關於自控力訓練的各種實驗,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結論,那就是不要試圖去控製自己的心理活動。因為這樣做反而會對自己原先的目的產生反效果。但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在犯了這種錯誤後,並不會去反省和更正,反而會認為是自己的自控力還不夠,這就導致他們連續不斷地製定出更多類似“下次一定要做到”的目標。為了讓頭腦遠離有害思想,我們總會想方設法地擺脫它,結果自然是事倍功半。所以,我們必須意識到,控製自己的思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所能做的,唯有選擇自己要怎麼做。
詭異的“道德許可”
縱觀曆史上諸多名人和偉人的生平事跡,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詭異的現象:大善之後往往會伴隨著大惡。
很多人在進行了大量的減肥運動之後,總會犒勞自己一次,讓自己放開肚子大吃。因為在他們看來,已經鍛煉了那麼久,應該可以去大吃一頓了,這就是道德許可的詭異之處。
小聰總是願意從家裏拿出零食來和別的孩子分享。按理說,這個孩子應該得到大家的喜歡才對,事實卻恰恰相反,幾乎所有小孩都討厭這個叫小聰的孩子。因為,小聰總愛搶別的小孩手裏的零食,在他看來,既然他已經把自己的零食“無私”地奉獻給了大家,那麼,他吃大家的東西也應該是理所當然的。
嚴格來說,這種“道德許可”毫無邏輯可言,因為我們一般不會在“好”和“壞”之間建立必然的聯係。但是,任何讓你覺得對自己很滿意的事情,都會成為你放縱自己的理由。例如一個工廠的經理,隻要一想起自己最近剛為災區捐了一大筆款,就不會在意自己的工廠排放的工業汙水所帶來的環境問題。
這種“道德許可”最麻煩的不是邏輯上的詭異,而是它總會有各種理由促使我們放棄自控。而放棄自控的你很可能會做出一些違背本心的事情,例如把刷爆信用卡或者多抽一支煙當成對自己努力攢錢和戒煙的“犒賞”。這種可怕的誘惑力會讓你把“想做的事情”變成“必須做的事情”。
那麼,如何避免這種“道德許可”的陷阱呢?我們首先必須分清楚什麼是道德問題,而什麼又是普通的問題。戒不戒煙或者攢不攢錢都無關道德,隻是自律的一種行為,做到了不代表自己擁有美德,做不到也不代表自己是罪惡的。當你分清楚這些之後,自然就會跳出“道德許可”的怪圈,也就不會因此而輕易放棄自控。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去應對呢?方法很簡單,那便是放棄自控。於是,一個頗具有諷刺意味的現象出現了:當你被允許有某種想法的時候,反而很難激活這種想法。所以,當我們出現上述情況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讓自己接受這個想法,然後,再告訴自己這種想法不可以付諸行動。於是,“諷刺反彈效應”也在這種可笑的“自控”方式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