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國請中國訂立邦交(2 / 2)

外國人最初對於我們的通商製度雖不滿意,然而覺得既是中國的定章,隻好容忍。到了18世紀末年(乾隆末年,嘉慶初年),外國人的態度就慢慢地變了。這時中國的海外貿易大部分在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手裏,在廣州的外國人之中,英國已占領了領袖地位。英國此時的工業革命已經起始,昔日的手工業都慢慢地變為機械製造。海外市場在英國的國計民生上一天比一天緊要,中國對通商的限製,英國認為最不利於英國的商業發展。同時英國在印度已戰勝了法國,印度半島全入了英國的掌握,以後再往亞東發展也就更容易了,因為有了印度做發展的根據地。

當時歐洲人把乾隆皇帝作為一個模範的開明君主看,英國人以為在華通商所遇著的困難都是廣州地方官吏做出來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願意改革。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正是乾隆帝滿八十歲的那年,如果英國趁機派使來賀壽,那就能得著一個交涉和促進中、英友誼的機會。廣州官吏知道乾隆的虛榮心,竭力慫恿英國派使祝壽。於是英國乃派馬戛爾尼(Lord Maey)為全權特使於1792年來華。

馬戛爾尼使節的預備是很費苦心的,特使乘坐頭等兵船,並帶衛隊,送乾隆的禮物都是英國上等的出品,用意不外要中國知道英國是個富強而且文明的國家。英政府給馬戛爾尼的訓令要他竭力遷就中國的禮俗,唯必須表示中、英的平等。交涉的目的有好幾個:第一,英國願派全權大使常駐北京,如中國願派大使到倫敦去,英廷必以最優之禮款待之。第二,英國希望中國加開通商口岸。第三,英國希望中國有固定的、公開的海關稅則。第四,英國希望中國給他一個小島,可以供英國商人居住及貯貨,如同葡萄牙人在澳門一樣。

在乾隆帝方麵,他也十分高興迎接英國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當作一個藩屬的貢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禮。馬戛爾尼最初不答應,後來有條件地答應。他的條件是:將來中國派使到倫敦去的時候,也必須向英王行跪拜禮,或是中國派員向他所帶來的英王的畫像行跪拜答禮,他的目的不外要表示中、英的平等。中國不接受他的條件,也就拒絕行跪拜禮。乾隆帝很不快樂,接見以後,就要他離京回國。至於馬戛爾尼所提出的要求,中國都拒絕了,那次英國和平的交涉要算完全失敗了。

18世紀末年和19世紀初年,歐洲正鬧法蘭西革命和拿破侖戰爭,英國無暇顧及遠東商業的發展。等到戰事完了,英國遂派第二次的使節來華,其目的大致與第一次同。但是嘉慶給英使的待遇遠不及乾隆,所以英使不但外交失敗,並且私人對中國的感情也不好。

英國有了這兩次的失敗,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

中西的關係是特別的,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後,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

到了19世紀,我們隻能在國際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慶、道光、鹹豐年間的中國人,不分漢、滿,仍圖閉關自守,要維持曆代在東方世界的光榮地位,根本否認那個日益強盛的西方世界。我們倘若大膽地踏進大世界的生活,就需要高度地改革,不然,我們就不能與列強競爭。但是我們有與外人並駕齊驅的人力物力,隻要我們有此決心,我們可以在19世紀的大世界上得著更光榮的地位。我們研究中華民族的近代史,必須了解近代的邦交是我們的大困難,也是我們的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