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六年十月,香港發生"雙十暴動"(又稱"九龍暴動")嚴重流血事件,學校與工會受襲,暴徒到處搶掠財物,縱火焚燒商店、汽車。事件中死傷超過三百人,造成一千家工廠停工。
事件發生三天後,中國總理周恩來就暴動事件約見英國駐華代辦歐念儒,提出嚴正抗議。正在英國度假的港督葛量洪返回香港,處理"雙十暴動"善後工作。
一九五七年一月,香港"政府合署"大樓揭幕。
同年九月,"麗的呼聲"電台創辦成功,由港督主持開幕儀式。
十月,中區天星小輪新碼頭正式啟用。
永不放棄
這些香港大事,吳宇森都一一見證了。那時候的吳宇森,是個躲在被窩中尋夢的男孩。
"我十歲、十一歲的時候,最喜歡用毛筆在玻璃上畫小人兒,然後拿一床被蓋著自己,再找一個電筒來,把它開著照在玻璃上,這樣影像就會投射在牆壁上,一動一動的,就像放電影一樣。"
"電影"兩個字,對於吳宇森來說就像哈利·波特的魔咒,隻要經他口中一說出來,大導演的頭上,就像給加冕了一圈金燦燦的光環,映照得一臉的華彩。他眉梢與嘴角的笑意,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熱忱。
然而,因為對電影的迷戀,吳宇森成了父母日夜擔憂的逆子。
吳倬雲身為一位文人,對兒子的期望很容易理解。而吳宇森的媽媽,可是個標準電影迷,為什麼也極力反對兒子追尋他的電影夢呢?
原來,那又是另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
話說吳倬雲從廣州移居香港不久,便患上肺病,一直不能工作。整個家庭的重擔,就落在吳媽媽身上。
吳媽媽是個讀書不多的家庭婦女,卻憑著她勤勞的一雙手,日間到石礦場敲石頭,夜半挑燈替人補衫、織毛衣,把四個兒女拉扯長大。
因為嚐透了生活的苦,更明白知識的重要,吳媽媽望子成龍之心,自然比一般母親更加強烈。眼看兒子有書卻不好好讀,整天隻顧迷電影,吳媽媽擔心不已。
吳宇森卻自幼耳濡目染,承傳了父親的堅毅。
"爸爸媽媽雖然很擔心我的將來,力勸我不要迷電影,但我這個人就是執著,自己一旦肯定了誌向,就一直走下去,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
被踢出戲院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小孩看電影是免費的,因為每個成人都可以帶一個小孩進場。拉著陌生人的衣角看戲去,是那個年代的窮孩子最難忘的回憶。
媽媽不再帶他上電影院,吳宇森便自己跑到美麗宮去,看準那些單身漢,便走上前去央求人家:"麻煩你,帶我進去可以嗎?"
憑著一副精靈可愛的模樣,小小的吳宇森總是博得了同情,把他"認作"兒子帶進戲院去。
"我那時雖然年紀小小,卻已很懂得揀擇。堂座兩毫,超等四毫,樓上價錢貴一倍,但視覺享受和音響效果好得多。我拉著人家的衣角進了場,就一徑跑上超等去。每次都是這樣,我真的很喜歡坐超等!"
要得到超等的享受,可是要付出代價的。那些帶位員,簡直就是吳宇森這類窮孩子的克星。他們每次看見這群小搗蛋,就會立即拿起手電筒,扮演起執法者來。
小搗蛋呢,就像老鼠躲貓那樣,一看見電筒光,馬上就藏到椅子底下去,到處逃竄。直到那個帶位的筋疲力盡,電影也差不多開場了,這時候小搗蛋就像山大王那樣,大搖大擺地翹起二郎腳,看他們的大電影了。
也不是每次都那麼幸運,吳宇森就嚐過被帶位員一腳踢出電影院的滋味。
"那一次我身上背著弟弟,拉著一個男人的衣角扮他的兒子。我一如平常,一進場便跑上超等去,沒想到樓梯才上了一半,就給帶位員一把揪住。他一巴掌摑過來,我一失足,和弟弟一同滾下樓梯去,那人趕上來,一腳把我們踢出門口去。我就是不服氣,跑到戲院的側門去,偷偷地從門隙往裏麵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