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找到了真愛,步飛煙隨後就表現出一個真情女子的大膽與執著來。
她開始是主動約趙象來家中私會,因為武公業經常要值夜班,所以這個趙象就跟《鶯鶯傳》裏的張生一樣,天天爬牆頭過來與飛煙私會。這樣交往了有一年之久。終於沒有不透風的牆,一個婢女因為受了飛煙的責罵,就去把這事兒向武公業告發了。武公業也很壞,當天晚上裝著去上班了,結果躲在牆根下,等步飛煙在院子裏等而趙象爬牆爬到一半的時候,突然一把抓住趙象的衣袖,結果趙象使勁一掙,撕落半截衣袖就跑了。這奸夫沒抓著,武公業又躲在牆根那兒沒看清,然後他就把步飛煙綁在柱子上用鞭子抽,讓她說奸夫到底是誰。這時候步飛煙表現出一個弱女子的剛毅麵來。事實上,往往是越柔弱的人在某些關鍵時候表現得越剛強。她雖然被打得混身是血,但隻說了一句:“生得相親,死亦何恨!”就是我總算找到過自己的真愛了,在活的時候能與他有過一段真情,現在死我也無恨了。武公業這個粗悍的男人聽了這話,暴跳如雷,下死手痛打步飛煙,步飛煙就這樣被他活活打死了。
看到這個結局,我心中不免悲涼,這時候,那個“端秀有文”、“大好才貌”的趙象又到哪去了呢?一個男人跑掉了,丟下一個弱女子承擔所有的痛苦與責任,這大概是男人悲哀,但反過來也可以見出女人的偉大,所以我以為這就是作者皇甫枚要以《步飛煙》作為這篇傳奇的名字,而不以趙象,或者趙步戀作為作品標誌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就是說,作者真正要謳歌的,並不是趙步戀,並不是婚外情,而是步飛煙這個弱女子為了尋找自己的愛情不惜背叛禮俗、舍生忘死的那種生命的激情!這不也是一種激情燃燒的歲月的嗎?不也是一種在愛情的世界裏,狹路相逢,敢於“亮劍”的精神嗎?
所以,傳奇的最後,就寫了步飛煙一個有意思的“亮劍”的結尾。說步飛煙死後,趙象也逃得無影無蹤了。武公業有兩個好朋友,都是知識分子,一個姓李,一個姓崔。兩個人聽說這事兒後都寫了一首詩,姓崔的詩裏說“恰似傳花人飲散,空拋床下最繁枝”,就是用了一種同情的語氣,結果夢見步飛煙對他說,我的容貌不及桃李,但受到的摧折卻尚有過之,看了你誇我的佳作,很是慚愧。另一位姓李的詩裏則說“豔魄香魂如有在,還應羞見墜樓人”就是用綠珠墜樓、忠於主人的典故來諷刺步飛煙出軌,結果他夜裏也夢到了步飛煙,夢裏步飛煙指著他怒斥說:“你個偽道學,自己又有什麼品德?你用刻薄的言語詆毀我,我要讓你到九泉之下來對證。”李生給嚇醒了,驚恐不已,沒有幾天,李生居然真的死了。這讓我不由得想起我們講息夫人的時候,都是評論息夫人的事,王維是用同情的筆調說“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而杜牧則用道學的觀點、用綠珠墜樓的典故說息媯“畢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穀墜樓人。”我想,要是息夫人也能像步飛煙一樣托夢還魂的話,那杜牧可就要慘了。
步飛煙這段做鬼之後的“亮劍”當然是段無稽之談,皇甫枚之所以要把這段無稽之談有模有樣地放在最後,我想他還是為了要明確:所有對步飛煙的詆毀都是偽道學的,而對步飛煙尋找真愛、為愛而死的褒揚才是他皇甫枚真正的創作主旨。
所以最開始的那個問題就有了一個再也明顯不過的答案,那就是《步飛煙》這篇傳奇,並非是歌頌了一場婚外戀,而是歌頌了一個為了愛而灰飛煙滅的女子,雖然那場愛隻如煙花般一時絢爛!
說到愛如煙花,雖然隻有短暫的一時絢爛,卻也正因為其短暫的絢爛,才會留給人永恒的印象。要不然沒有了愛的李煜也不會吟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悲歎來。
請看下回:李後主與大小周後的故事——“問君能有幾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