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在大周後死後,並沒有馬上娶周女英為妻。而在為大周後守喪的期間,小周後也隻是“少以戚裏間入宮掖”,就是偶爾以親戚的身份來到宮中與李煜相會。直到兩年之後,李煜才正式娶周女英為妻,周女英也才正式被稱為小周後。
李煜對小周後的感情依然很深,《南唐書》記載“後主甚愛之,被寵過於昭惠”,就是李煜愛她更甚於當時愛她的姐姐。隻是小周後反倒不如她姐姐的命好。南唐不久就亡國了。小周後隨著李煜一起被押送到大宋都城汴梁。接著,最悲慘的苦難歲月便到來了。
宋人王銍在《默記》一書中引龍袞《江南錄》記載“小周後隨後主歸朝,封鄭國夫人,例隨命婦入宮。每一入輒數日而出,必大泣罵後主,聲聞於外,後主多宛轉避之。”就是大宋的那個流氓皇帝宋太宗趙光義垂涎小周後的美色,經常把小周後宣進宮裏,一去就是十天半個月不讓回來。每次小周後從那個流氓皇帝的身邊回來,都要悲憤地大罵李煜。為什麼要大罵李煜呢?就是罵他你這個沒用的男人,連自己的女人也保護不了,讓我這樣的背負屈辱,被人欺負。這時候可憐的李煜隻好以淚相對,默不做聲,甚至有時要躲開小周後。但這並不能就說小周後對李煜就沒有感情了。我們說這種罵不過是悲憤之語,口裏是一回事,心裏實在又是另外一回事。《十國春秋》裏記載:“小周後以後主暴殞,悲不自勝,亦薨。”就是說在李煜死後,小周後也隨之殉情而死了。所以她對李煜就像李煜對她,彼此雖在困境中,但卻終究還是相互扶持,相互深愛著對方的。
那麼李煜是怎麼死的呢?清代詩人趙翼有句詩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李煜正是在國家不幸與人生的巨大不幸裏,激發並創作出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悲情巨作。其中就有那首導致他死亡的名作《虞美人》。我的一位老師叫陳少鬆,他是國內研究古詩詞吟誦的專家。他是國學大師錢仲聯先生的弟子,也是從錢先生那兒學來的南派詩詞吟誦的方法。我跟著陳老師學了點皮毛,據說古人在吟誦《虞美人》這首詞時應該是這樣的: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古詩詞是要依平仄而吟誦的,所以像這首悲情巨作,我覺得用吟誦的方法來解讀,更能體會到其中那份曠古的悲涼。據說當時人都是用這種吟誦的方法來讀詩詞的,所以當時的宋太宗趙光義也聽到了這首詞,也被這其中的悲痛所震撼。但他震撼了之後,不是同情李煜,而是怕李煜有二心,所以就派人賜李煜牽機藥,把李煜給毒死了。
李煜死的那晚,正是他四十一年前來這個世界上的那個日子,也正是中國人對男女情感寄托著美好願望的那個日子。這個多情的種子李煜李重光,他的生日,和他的忌日,竟然都在七月七日的“七夕”之夜裏!這更加平添了後人的無限感慨。我們不禁感歎,是造化弄人,是命運的劫難,才讓他的人生、他的情感表現得那麼豐富而動人!
事實上,我們沿著時光的軌跡,從遠古走到唐五代,無數美麗的愛情故事都體現出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是人性的力量賦予了愛情吸引我們的力量,是命運的力量賦予了愛情震撼我們的力量。不論是悲劇還是喜劇,每一場經典的愛情都不隻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一種豐富的人生,一種深刻的存在。所以我不得不感慨,我們東方情愛文化的深厚與博大。
唐五代以後,宋代拉開了中國文化史上的另一場盛筵。愛情隨即折射出別樣的異彩!
讓我們期待那些更美麗、更豐富的存在:《宋元明清的那些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