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皇後(1)(1 / 1)

那些自以為偉大實則無聊之極的人,總是不鹹不淡的把人當成一個符號而歸門別類。他們整天做著近乎電腦程序化的東西,卻隨時隨地都在釋放著病毒,影響著程序的正常運轉。所謂站著說話不腰疼,這種人所迷失的,恰恰是人的本性。

白癡皇帝司馬衷的第二任皇後羊獻容,在曆史上是一位極特殊的女性,也是一位極富爭議的人物。說她的特殊,倒不是說她多擅權謀,像武則天那樣耀眼宮廷,畢露鋒芒;也不像她的前任賈南風那樣,表現的心狠手辣,任意妄為。她的特殊,是與她的坎坷命運息息相關的,甚或說是女人的一種悲哀。她不但沒有享受到皇後的尊崇,相反卻飽受屈辱,任人擺布,成為中國曆史上被立廢次數最多的皇後。她引起世人爭議的原因,皆在於她先後嫁給了兩國的帝王,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兩國皇後。兩國皇後,從西晉到前趙,讓她增添了傳奇色彩;兩任丈夫,一漢一胡,其間飽含著苦難心酸。$米$花$在$線$書$庫$http:

//bOok.MIHUA.net

在古代,對女人的要求似乎更加嚴格。三從四德是行為規範,從一而終是禮法準則。丈夫死後,女人要守節,一女不事二夫,謂之婦道。女人沒有再次選擇的權力,守婦道才會被世人認可,否則便為社會所不容。當然,這隻是統治者用來約束凡夫俗子的,那些道德和法律的製造者與操縱者,完全可以不受約束而恣意妄為。比如皇宮之內,便是道德上的紅燈區,父納子妃,子娶父妾,有悖常理的亂倫,怵目驚心的淫亂。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曆史上的十六國時期,也是民族矛盾從激化到融合的一個長期過度時期。毫無疑問,中原接受那些少數民族、認同那些少數民族,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進行當中,矛盾是一直存在著的。當時中原漢人眼裏的少數民族,無異於現在的外國人。隻是隨著他們漸漸漢化,漢人對胡風胡俗的漸漸習慣,文化的不斷融合,才有了形式上的通婚、雜居,這種界限才變得不甚明顯。這個過程說起來簡單,但也就像一個國家進行大的變革一樣,需要經曆思想上的陣痛。

羊獻容就是在這樣一個胡漢不兩立、胡漢矛盾最深的時候,被匈奴王劉曜擄去、立為王妃的。劉曜當上皇帝之後,又進而冊封她為皇後。一個漢人的皇後,轉而成為番邦的後宮之主,在當時絕對具有爆炸性。這裏麵不僅僅包括道德準則問題,還包括了民族間的禮法鴻溝。皇後母儀天下,從她們入主後宮的那一刻起,便成了國家的形象大使,她們的光榮是國家和民族的光榮,她們的恥辱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恥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