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政治(1 / 2)

凡政治之事都是公事,是公開進行的為公眾的事。解放初老百姓常把政府工作人員稱為“公家的人”,現在則稱為“公務員”,又有一個新詞叫“公共服務”。“為人民服務”是對政治最好的詮釋,人民是最多數的公眾。公與私是政治與非政治的一條分界線,也是底線。政治可以有不同的派別、觀點,它分別代表著一定範圍和數量的公眾。封建社會朕即是國,帝王認為他就代表了所有民眾,百姓仰視真龍天子,愚昧,奴性,服從專製,這是封建政治。到資產階級思想家出現,說不行,不能你一人說了算,不同階級、派別都可以表達和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就是政黨政治,民主政治。總之,政治一是為公,去努力代表最多數的民眾;二是公開,透明、競爭、監督,好爭取到最多的人自覺跟你走。

關於為公和公開這一點,梁漱溟批林彪堪稱一例。1971年,林彪出事,全國批林,梁在政協會上說:“一個政治家為國家、民族之前途而提出的公開主張,才稱得上是路線。林彪不是路線,是陰謀,政變奪權而已。劉少奇有許多公開的主張,彭德懷有給毛主席的公開信,都是為國家、民族,隻是政見不同。”他說這個話的時候,劉、彭還正在被打倒,戴著反黨、反革命的帽子呢。而梁自己也不避斧鉞,敢於公開說出,他是在講政治。隨著世界政治的進步,這種公開、公平的競爭會越來越多地取代專製和陰謀。

政治是由人,由組成集團的人來具體實施的,需要監督。從理論上講,政治是民眾把自己的權力出讓,委托公共機構去代為行使。但這個機構不是一座辦公大樓,不是一個會議室,而是由人組成的管理集團,是一群人,包括這群人的領袖。他們的活動是政治活動,他們是政治人物。政治人物不是神,不是機器人,是活著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私有利的人。這就生出兩個問題:一、人孰能無錯,他們在辦事過程中,因知識、能力、經驗所限,可能會犯錯誤。二、人孰能無私,他們可能礙於私情,動了私心,為集團或個人之利辦一些損公利己的事。這樣就會有工作的失誤或吏治腐敗,有貪有詐,這是古今中外一切政府都不可避免的,是政治運作中一個永遠的難題。於是就需要監督。權力與監督如人之雙腿,鳥之兩翼,失去一方就不平衡。要做到政治清明,隻有兩種情況。要麼,當政者自製力極強,覺悟極高,修養極好,不用監督;要麼有一套有效的監督機製。過去,中國的老百姓總是盼望能出一個好皇帝,幻想中的堯舜。領袖人物中也會有清教徒式的自我約束力極強的人。但這隻是個別的、短暫的現象,從來沒有什麼自覺的政治,隻有監督下保持平衡的政治。監督的辦法包括權力機構的相互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等。如果監督無效,當權者就失誤、腐敗,矛盾就激化,最後就要更換管理集團,更換領袖。千百年來就這樣演繹著權力更迭、改朝換代的故事。

凡政治之事都是公事,是公開進行的為公眾的事。解放初老百姓常把政府工作人員稱為“公家的人”,現在則稱為“公務員”,又有一個新詞叫“公共服務”。“為人民服務”是對政治最好的詮釋,人民是最多數的公眾。公與私是政治與非政治的一條分界線,也是底線。政治可以有不同的派別、觀點,它分別代表著一定範圍和數量的公眾。封建社會朕即是國,帝王認為他就代表了所有民眾,百姓仰視真龍天子,愚昧,奴性,服從專製,這是封建政治。到資產階級思想家出現,說不行,不能你一人說了算,不同階級、派別都可以表達和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就是政黨政治,民主政治。總之,政治一是為公,去努力代表最多數的民眾;二是公開,透明、競爭、監督,好爭取到最多的人自覺跟你走。

關於為公和公開這一點,梁漱溟批林彪堪稱一例。1971年,林彪出事,全國批林,梁在政協會上說:“一個政治家為國家、民族之前途而提出的公開主張,才稱得上是路線。林彪不是路線,是陰謀,政變奪權而已。劉少奇有許多公開的主張,彭德懷有給毛主席的公開信,都是為國家、民族,隻是政見不同。”他說這個話的時候,劉、彭還正在被打倒,戴著反黨、反革命的帽子呢。而梁自己也不避斧鉞,敢於公開說出,他是在講政治。隨著世界政治的進步,這種公開、公平的競爭會越來越多地取代專製和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