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為什麼這樣難(1 / 3)

實事求是的十種阻力

“實事求是”是一個探求客觀規律的實踐過程,必然會遇到阻力。大概有十個方麵:知識、經驗、習慣、書本、自滿、情感、權威、利益和行政。這十個可以分成兩組,前五個是來自外部的影響,後五個是人為的影響。可以說是:五分天災,五分人禍。

一、知識阻力——無知無畏更可怕。

不能實事求是的原因之一是無知,是對某一特定事物缺乏相關的知識。這種人辦起事來牛頭不對馬嘴,離題太遠,又淺又浮。有時卻表現得很執著,根本不可能的事他孜孜以求,蠢得可愛,倔得可氣。情況不明膽子大,盲人瞎馬跑得急。他連事情的最基本情況都不管不顧,哪能談得上去求什麼內在規律。

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人類認識世界是一代又一代接力完成的,後人總是在接過前人的知識後,再根據新的實踐(實事)探求更新的規律(求是),好比上了二層樓再上第三層。如果沒有以往的知識作基礎,就像空中硬要起樓閣,無苗硬要收莊稼。許多時候的不實事求是,都是無知造成的。科學史上曾有一個著名的“永動機派”,他們想發明一種機器,可以不增加新能源就永遠不停地轉下去。從16世紀到20世紀,這一派人真是前赴後繼,綿延不絕。雖然沒有一例成功,但還是一茬又一茬,頑固地堅持下去。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國民黨敗將黃維,他在監獄裏服刑改造,還提出要造永動機,毛澤東說給他材料、錢,讓他試,結果當然造不出來。因為這違背一條物理學基本原理——能量守恒。這條規律是1847年29歲的英國科學家焦耳發現的。能量可以互相轉換,但不能憑空產生,隻要機器轉,就得不斷補充能源。不可能有什麼一次能源的“永動”。秦始皇曾派徐福到海島上去求長生不老藥,這種蠢事以後又有不少帝王幹過,隻因兩個字“無知”。他們不知道關於生命的基本知識。我當記者時采訪過這樣一件事。文化大革命後期,大寨、昔陽被樹為全國農業先進典型,一當典型就神化了。當時省水利廳幫縣裏修一條大壩,地質部門認真鑽探後選定壩址,縣委某領導人來到現場一看,說不好,搬起一塊石頭,離開壩址幾十步,往地上一放說:“就從這裏起線!”技術人員哭笑不得。他沒有水利和地質的基本常識,怎麼能實事求是參與決策呢?

無知是實事求是的第一道屏障。一個人沒有對這個事物的基本了解就沒有發言的資格,更不用說能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這就如緣木不能求魚、男人不能生孩子一樣天經地義。無知是空白,是斷層,是真空,是橫在我們前進途中的溝壑,必得先有知識之橋搭接對岸,才能有下步的探求。但遺憾的是我們常會碰到一些無知的人硬是在按自己的理解去辦事,去碰壁,使一些與之合作的人也常感到“秀才見了兵,有理說不清”。事情就這樣被耽擱下來,求不出個結果。

實事求是的十種阻力

“實事求是”是一個探求客觀規律的實踐過程,必然會遇到阻力。大概有十個方麵:知識、經驗、習慣、書本、自滿、情感、權威、利益和行政。這十個可以分成兩組,前五個是來自外部的影響,後五個是人為的影響。可以說是:五分天災,五分人禍。

一、知識阻力——無知無畏更可怕。

不能實事求是的原因之一是無知,是對某一特定事物缺乏相關的知識。這種人辦起事來牛頭不對馬嘴,離題太遠,又淺又浮。有時卻表現得很執著,根本不可能的事他孜孜以求,蠢得可愛,倔得可氣。情況不明膽子大,盲人瞎馬跑得急。他連事情的最基本情況都不管不顧,哪能談得上去求什麼內在規律。

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人類認識世界是一代又一代接力完成的,後人總是在接過前人的知識後,再根據新的實踐(實事)探求更新的規律(求是),好比上了二層樓再上第三層。如果沒有以往的知識作基礎,就像空中硬要起樓閣,無苗硬要收莊稼。許多時候的不實事求是,都是無知造成的。科學史上曾有一個著名的“永動機派”,他們想發明一種機器,可以不增加新能源就永遠不停地轉下去。從16世紀到20世紀,這一派人真是前赴後繼,綿延不絕。雖然沒有一例成功,但還是一茬又一茬,頑固地堅持下去。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國民黨敗將黃維,他在監獄裏服刑改造,還提出要造永動機,毛澤東說給他材料、錢,讓他試,結果當然造不出來。因為這違背一條物理學基本原理——能量守恒。這條規律是1847年29歲的英國科學家焦耳發現的。能量可以互相轉換,但不能憑空產生,隻要機器轉,就得不斷補充能源。不可能有什麼一次能源的“永動”。秦始皇曾派徐福到海島上去求長生不老藥,這種蠢事以後又有不少帝王幹過,隻因兩個字“無知”。他們不知道關於生命的基本知識。我當記者時采訪過這樣一件事。文化大革命後期,大寨、昔陽被樹為全國農業先進典型,一當典型就神化了。當時省水利廳幫縣裏修一條大壩,地質部門認真鑽探後選定壩址,縣委某領導人來到現場一看,說不好,搬起一塊石頭,離開壩址幾十步,往地上一放說:“就從這裏起線!”技術人員哭笑不得。他沒有水利和地質的基本常識,怎麼能實事求是參與決策呢?

無知是實事求是的第一道屏障。一個人沒有對這個事物的基本了解就沒有發言的資格,更不用說能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這就如緣木不能求魚、男人不能生孩子一樣天經地義。無知是空白,是斷層,是真空,是橫在我們前進途中的溝壑,必得先有知識之橋搭接對岸,才能有下步的探求。但遺憾的是我們常會碰到一些無知的人硬是在按自己的理解去辦事,去碰壁,使一些與之合作的人也常感到“秀才見了兵,有理說不清”。事情就這樣被耽擱下來,求不出個結果。

二、經驗阻力——經驗的一半是失誤。

凡有一定年齡、一點經曆的人,處事都有了自己的經驗。這經驗有時對探索新事新理有幫助,有時卻是一種阻力。因為它是主觀的先驗的東西,而客觀事物卻千變萬化,層出不窮。循規蹈矩、駕輕就熟是人的天性,但過分相信自己的經驗,就會主客觀不符,無法實事求是。中國古代有許多智慧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就是指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