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為什麼這樣難(2 / 3)

在漫長的科學史上,許多著名科學家都有大膽創新、謹慎實驗的著名範例。但是也常會栽倒在自己的經驗麵前。1781年英國人發現天王星,不久發現它的軌道有些反常,人們懷疑在它之外還有一個未知星球在起作用。果然經過計算、觀察,1846年9月發現了海王星。海王星也不安分,照前麵的經驗來推論,還會有一顆未知星,果然後來又發現了冥王星。應該說再二、再三,這個經驗是有效的。1854年,人們發現水星的軌道也有點反常,就又設想,水星附近還會另有一顆未發現的新星。但這一次經驗誤導了科學家。人們連續找了六十一年,不見任何結果。直到1915年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問世才有了新的科學解釋。有一年在美國召開的全球石油大會的主題是“我們曾在老地方用新方法發現過石油,也曾在新地方用老方法發現過石油,但從沒有在老地方用老方法發現過石油”,就是說一定要跳出經驗。

經驗可以幫助實事求是,但隻靠經驗不可做到實事求是。真正地發現規律,隻有靠新的實踐。在戰爭時期、土改時期,我們有許多經驗都曾發揮過巨大作用,但對經濟建設就不適用了。1958年的失敗,是群眾運動經驗對經濟規律的失敗。文化大革命是階級鬥爭、繼續革命經驗的失敗,是革命黨經驗對執政黨實踐的失敗。事實上我們犯的許多錯誤都與沿用過去的經驗有關。對於過分相信自己經驗的人,需要大喝一聲,經驗的一半是失誤。因為這裏麵隻含有被過去的實踐所證實的部分,還有一半等待將來的實踐來檢驗。經驗可以是通向實事求是的大門,但這門上有一道高門檻,要跳一下才能過去。一個有經驗的人和一個無經驗的人同時麵對一件事,前者可能會自恃經驗不再調研,結果失敗。後者倒可能因無經驗參考而十分小心,盡力操辦,反而辦成了。事物總是有兩個方麵,隨時可能向另一方麵轉化。有經驗本來是好事,但也可以成為實事求是的阻力。

三、習慣阻力——畫地為牢。

這裏說的習慣指人們的思維習慣和社會習慣。列寧講千百萬人的習慣勢力是最可怕的。生物學家巴斯德說:“精神錯亂莫過於按自己的願望去相信某樣東西。”人們認識事物有時不能實事求是,不是因為無知,也不是因為沒有實踐,而是根本就沒有想到要去求新知,去實踐。跟著習慣走,自古如此,豈不知習慣有時恰恰是錯的。習慣和我們前麵講的經驗還不一樣。經驗是知識,是有限的模型;習慣是思維方法,是力量無窮的武器。用錯了危害更大。習慣思維就是保守,是妨礙創新的一大障礙。

一重一輕兩件物體從空中落下,哪個下落得快些?人們習慣認為重的快。但伽利略不相信,他在1590年(時年26歲)做了著名的斜塔實驗,證明了從上拋下的輕重鐵球同時落地。並從此有了“加速度”這個概念,推動了物理學大進一步。

在社會變革中,經常有許多束縛人的東西,它明明是錯的,是應該改掉的,但很長時間沒有人去改,甚至要改變它倒成了大逆不道。比如舊社會中國婦女纏足,明明摧殘身體,但這個習慣保持了幾百年。改革開放之初,又有許多舊習慣在阻礙進步。比如人們沒有法律意識,即使有理也不願上法庭,認為丟人;比如羞於經商,認為是投機賺錢;還比如在改革開放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把種自留地、把私營企業、把集市貿易、把商品交換、把市場經濟,甚至農民多養幾隻雞,種一點菜,工人下班後在外幹一點私活,都說成是搞資本主義。把商品流通說成投機倒把。把對上麵的、甚至報上的不同意見就打成反黨、反革命(現在回想很難理解)。而且多年來已經習以為常,已成了是非標準。這種習慣常常可以統治一個地區、一部分人、甚至全國人民多少年,而很難改變。習慣把人控製在一個固定的思維空間,使你看不到新的外部世界,當然也就難實事求是,發現客觀規律。

習慣這個東西是不問對錯的,而隻問有無陳例。中國封建政治多少年一直是把法先王之法當成處事慣例,這樣最省事。一種概念形成之後對少數人來說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執行,對大多數人是在習慣的“慣性”中運行,輕易不會跳出這個慣性空間去思考、去探求。牛頓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從“蘋果落地”這個習慣思維中跳了出來,發現了引力;愛因斯坦所以偉大,是他從經典力學的習慣中跳了出來,發現了廣義相對論;鄧小平同誌所以偉大,是他從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中跳了出來,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對事物認識的飛躍,有時就表現為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的突破。正如物理學上打破慣性狀態要一個外力,在認識上打破慣性思維,也要有一個外力,這個力常常表現為新的信息、新的知識,新的理論或一場新的行動,直至革命行動。

四、書本阻力——盡信書,不如無書。

書本阻力其實是本本主義,就是教條化的知識和理論形成的阻力。陳雲同誌在晚年有一句話:“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

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總會總結成知識和理論,並寫成書,留給後人。我們遇事常常會自然地想到,書本上是這樣說的。對實事求是來說,無知是阻力,但已有的知識和理論也會成為阻力。正像人們學遊泳,一點不會當然難學,但如果會的是一種錯誤的姿勢則又更難學。因為你先得糾正現有的錯誤,這憑空又多了一層阻力。古語言,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為書本與現實間有誤差。當它符合實際時,這書本就是行船的順風,當它不符合實際時,這書本就是行船的逆風。

知識是人類對世界認識的總和。由於這種認識要靠一代代人的接續才能完成,前代人隻好將已有的認識付之於書。赫爾岑說,書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前來接班的年輕人的遺訓。由於書籍太多,人們又經過實踐檢驗而篩選出各種經典用以統率相關的知識,指導人們的行為。政治的、科學的、經濟的、軍事的、哲學的,幾乎凡每一學科,每一領域,都各有其經,各有其典。這些經典由於其權威性,一方麵對後人的參考價值極大,另一方麵它所造成的迷信力、束縛力也很大。這些巨著一方麵如燈塔,不知為多少後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一方麵又如一堵石牆,不知使多少開拓者裹足牆下,甚至碰壁流血。不是經典不好,是讀書人不好,不該把它看作萬能,不該作繭自縛。恩格斯就曾告誡那些企圖從自己書中尋找未來社會圖畫的人說:你們在我這裏連半點影子也找不到。鄧小平說:“要求讀大本子,那是形式主義,辦不到……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