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土王邦尋舊(1 / 2)

在印度旅行,一件有趣的事不可少,就是尋找那些土王的舊蹤,在曆史的煙塵裏發現一點自己的頭腦中還沒有存入的人和事。

南印度的班加羅爾本就美得讓新來者整日興奮不已,而當你讚美當地的景致時,陪同卻故意不以為然地說:“明天到邁索爾去,那才真叫美呢!”從班加羅爾出發,西南行150公裏,便是過去的邁索爾土邦國,現在是一個小城。從公路上看開去,兩邊全是密密的椰林、油綠蔥茂的菠蘿蜜樹和垂著黃鴨蛋似的芒果樹,而車子則是在一條大榕樹搭成的綠胡同裏鑽行,不時這濃綠的涼陰中又會閃出一團熱辣辣的火焰,耀眼光明,教你在綠的沉醉中猛一驚醒。那是通體火紅、不見綠葉的木棉樹或火把樹,行行重重,曲徑通幽,更增加人的向往之情。

邁索爾到了,這是一片神秘的化外之地,土是一色的紅壤,像一塊無邊的紅地毯,而空闊中卻玉立著一株一株的棕櫚樹,樹下淨無根草,樹幹通體潔白,拔地而起,到半空再展開她寬薄的枝葉。路邊的房子,也都是紅白兩色,藍天下綠樹中如木偶小屋。這時一座潔白耀眼的城堡出現在天際,我一陣興奮,驅車上前。原來這裏還不是王宮,而是當年的英國總督府,現在做了旅遊賓館。這是一座兩層樓的全大理石建築,內外通體潔白,厚重雄渾。樓梯的扶手,寬得足可以躺下一個人。昔日的舞廳現在是大餐廳,玉欄雕棟,金碧輝煌。主人揭開一方地板,露出裏麵的彈簧機關,說裝了這些東西,跳舞時,隨著樂聲的急緩,舞步的快慢,地板就砰砰然地顫抖,真是享受的極致了。當年總督夫人的房間如今已是客房,每晚收費4000盧比。房間大約200平方米,一英寸厚的地毯滿鋪過去,疊花壓錦,吊燈是大理石的,真不知怎樣雕成。澡盆也是老式樣。一個長瓷盆,三邊圍著花玻璃屏風,馬桶的踏腳和坐處有毛織厚墊。電話是瘦高細挑扁擔式的老樣子,通體鎦金。總督的房間亦然,隻是已改裝過。我在樓上樓下走了一趟,恍如那些當年的英國貴族就在眼前,他們著燕尾服,打黑領結,如企鵝般挺胸腆肚。貴婦則袒胸露肩,長裙掃地,一會兒樓梯上飄上飄下,一會兒舞廳裏吻手打躬。我才相信果然有這樣豪華的場所來裝下那些電影中常見的鏡頭。一樓大廳有一幅邁索爾24代土邦王畫像,拄杖披衣大如真人,目光炯炯,透出一種英明聰慧之氣,除了那一堆包頭布外,倒也沒有多少土味。

離總督府約5公裏才是土王的王宮。總督府講究大理石的純白、線條的簡潔,這裏則追求金銀的奢華、裝飾的繁縟。王宮正麵是一個前敞的二層大廳,約有排球場大,供商議大事、發布詔令和舉行儀式之用。中間是王座,兩邊是大臣的席位,再兩邊牆上有窗格,是供王妃等女眷們躲在牆裏窺看儀式之用,那時印度的婦女是不能隨便露麵的。廳下是廣場,如現代大型體育場之廣,是一般民眾聚集之地,廣場右側有一寺,各種石雕神像疊床架屋地堆砌在牆頭屋頂。廳的二層右側是土王的起居室,內有意大利穿衣鏡、比利時的銀椅、捷克斯洛伐克的吊燈,而天花板則是緬甸柚木製成。右側是土王與親信大臣議事的小議事廳,正中是銀大門,浮雕著許多宗教神像故事,唯王可以出入。與門相對是一個280公斤的純金寶座,廳側之門為象牙硬木嵌鑲,象牙拚鑲之處如隨手描畫般自如。硬木的深紅與象牙的純白相映相照,熱烈與嫻靜共處一平麵之中。這兩扇門1934年曾送至美國芝加哥參加世界藝術博覽,頗為轟動。正像中國古代藝術中,如秦始皇兵馬俑、雲岡石雕佛像、甘肅銅雕馬踏飛燕、魏碑書法等許多藝術品,已成美的典範卻不知其作者姓名一樣。我在這兩扇門前佇立良久,悵然肅然,向那不知名的藝術家默默致敬。環視廳內,那銀門金座畫有價,怎敵這無名藝人無價心,同時我也驚歎這一小土邦之王,轄地居民也不過我們國內一縣之大,卻有如此氣派的王宮,真令人咋舌。

王宮最可看的是後宮,中有一天井式大廳,高如歐洲的圓頂教堂,數十根廳柱,全用生鐵鑄成。此宮始建於1800年,1887年毀於大火,後又從英國請工程師花了400萬盧比重建,雖是封建式樣,建築材料卻吸收了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文明。環中央大廳有一壁畫長廊,共26幅,每幅約高2米,長3米,幅幅相連,畫的是土王在宗教節日裏舉行遊行的宏大場麵。土王坐在一個由80公斤黃金製成的禦輦內,這金輦又放在象背上,象背裝飾得彩披拂地,流蘇搖綴,兩隻雪白的牙上還箍了兩對寬大的金圈,駕象人坐於輦前象頸上,土王在輦內英姿勃發,前後儀仗逶迤,萬眾山呼。前幾天我在齋浦爾參觀另一土王宮遺址時見過真正的象群,昔日王宮儀仗隊的象現在正執行著馱遊客上山的新使命。印度在1947年獨立前全國有500個土邦王。英國人統治時期還承認這些土王的權力,到獨立後政府便取消了他們的割據,贖買了他們的財產。邁索爾小邦國的土王共傳了25代,最後一位王叫馬哈拉加,到1974年才去世,他的兒子現在還是這個邦的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