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著作出版數字雖曆曆可數,但在全球文化思想中所造成的影響、引起的評論以及為他帶來的歡樂和榮譽卻是無法計算的。我請他談談在他的記憶中給他印象最深的榮譽和使他最氣憤的批評是什麼。
他說他的第一本轟動美國的書是《吾土吾民》。當時《紐約時報》的書評因為發現得晚一點兒,作者特地在那篇文章中對未能及早向讀者推薦這本巨著表示歉意。《瞬息京華》問世時,一位最權威的批評家把他比作托爾斯泰。批評家對他最不禮貌的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他評論丘吉爾與羅斯福的政治眼光遠不及威爾遜時,觸怒了一位英國評論家,此人曾說他“不知所雲”。
他說書評家對他的作品如何說法他並不在意,而給他歡樂和安慰最多的,還是一般讀者大眾。《吾土吾民》在美國出版後,曾造成了許多“林語堂迷”,但最使他感動的是南美讀者對他的瘋狂崇拜。回憶起5年之前當他到南美旅行時,所到之處,爭睹林語堂風采的人為之塞途。有一次他在一個隻能容納700人的禮堂裏演講,但在禮堂之外席地而坐的聽眾竟有數千人。
我告訴他我在美國親身感受到了他的聲譽之隆,我到美國以後,曾有兩個哲學研究會邀請我演講,這兩次指定的題目都是《孔夫子與林語堂》。我問他是否也聽說過許多外國人隻知道孔夫子和他這兩個中國人的名字,他說自己起初對這個說法並不相信,但是有一年,他和陳通伯與朱經農一起在秘魯逛書店時,曾聽見老板有此言論。當時朱先生曾向書店老板介紹說這位就是林語堂,但這位老板認為朱先生是在跟他開玩笑。
談到此,相如小姐進來說,他們要到飯館去布置壽堂去了,希望語堂先生也早點去。他們走了以後,我們的談話又集中在三個天題目上:一、他學習中英文的經過;二、寫作成功的經驗;三、對青年的啟示和他自己的希望。在這幢摩天大廈中,在這間與五千年中國文化精神相聯係的書房裏,我靜靜地聆聽著這一代宗師的滔滔箴言。
他說自己幼年時隻跟他父親讀過一段短時期的中文,10多歲就進了洋學堂。上了聖約翰大學預科以後,拚命學英文,和線裝書與毛筆完全絕了緣。從聖約翰畢業到了北平,他忽然發現自己的中文不行。身為中國人而中文不通,感到羞愧已極。就是這種“知恥”之心,使他開始自學中文。這種因“知恥”而發憤苦學的心情,不但一直延續到他留學德國,而且更傳至他的三位女公子和外孫兒。林家久居國外,但他的三位小姐個個都是中英文俱佳,連小外孫女王怡,一看見中國人連一句中國話都不會說,也會氣憤地叫一聲“討厭”。
至於他寫作的愛好,他說是出於天性。他6歲時就開始以有限的字眼做文章,8歲時曾偷偷地自撰課文,到了聖約翰三年級就成了校刊的編輯主任。如此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就整天地寫、寫、寫,一天不寫就感到六神無主。倘若“年光倒流,兒時可再”,他相信依然要選擇寫作作為終身職業。
他的著作出版數字雖曆曆可數,但在全球文化思想中所造成的影響、引起的評論以及為他帶來的歡樂和榮譽卻是無法計算的。我請他談談在他的記憶中給他印象最深的榮譽和使他最氣憤的批評是什麼。
他說他的第一本轟動美國的書是《吾土吾民》。當時《紐約時報》的書評因為發現得晚一點兒,作者特地在那篇文章中對未能及早向讀者推薦這本巨著表示歉意。《瞬息京華》問世時,一位最權威的批評家把他比作托爾斯泰。批評家對他最不禮貌的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他評論丘吉爾與羅斯福的政治眼光遠不及威爾遜時,觸怒了一位英國評論家,此人曾說他“不知所雲”。
他說書評家對他的作品如何說法他並不在意,而給他歡樂和安慰最多的,還是一般讀者大眾。《吾土吾民》在美國出版後,曾造成了許多“林語堂迷”,但最使他感動的是南美讀者對他的瘋狂崇拜。回憶起5年之前當他到南美旅行時,所到之處,爭睹林語堂風采的人為之塞途。有一次他在一個隻能容納700人的禮堂裏演講,但在禮堂之外席地而坐的聽眾竟有數千人。
我告訴他我在美國親身感受到了他的聲譽之隆,我到美國以後,曾有兩個哲學研究會邀請我演講,這兩次指定的題目都是《孔夫子與林語堂》。我問他是否也聽說過許多外國人隻知道孔夫子和他這兩個中國人的名字,他說自己起初對這個說法並不相信,但是有一年,他和陳通伯與朱經農一起在秘魯逛書店時,曾聽見老板有此言論。當時朱先生曾向書店老板介紹說這位就是林語堂,但這位老板認為朱先生是在跟他開玩笑。
談到此,相如小姐進來說,他們要到飯館去布置壽堂去了,希望語堂先生也早點去。他們走了以後,我們的談話又集中在三個天題目上:一、他學習中英文的經過;二、寫作成功的經驗;三、對青年的啟示和他自己的希望。在這幢摩天大廈中,在這間與五千年中國文化精神相聯係的書房裏,我靜靜地聆聽著這一代宗師的滔滔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