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知名度的提高,趙浩生在新聞關注的場合更顯活躍。他一再置身於當時中國政治舞台上最顯赫、最引人矚目的人物之側,蔣介石、宋美齡、毛澤東、周恩來、沈鈞儒……以致周恩來、鄧穎超都能叫出他的綽號“小胖子”。
趙浩生說,當他看到尼克鬆訪華,中國恢複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等重大事件接踵而至,感覺到冷戰的堅冰漸漸解凍,他想要回國看看,並開始為申請回國而忙碌。
1973年春季,對“文革”中的中國,是個頗不尋常的時刻。在趙浩生的人生中,也具有非凡的意義。他從駐加拿大的中國大使館,拿到了回國的簽證。但當時他並不知道,他歸國之夢的實現,是他在重慶作記者采訪時就幾度接觸、因而分外敬重的周恩來批準的。周恩來親自作出指示:由新華社邀請趙浩生以記者身份回國訪問。
趙浩生說:“我們到北京後,被安排進當時最豪華的民族飯店。行裝甫卸,國際旅行社的陳爭先生就告訴我一個好消息:周總理今晚請我參加國宴,歡迎越南黨政領導人黎筍、範文同。這個消息實在使我喜出望外,我在電視中經常看到周總理在北京機場迎接國賓、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的場麵,特別是在尼克鬆總統訪華時,這兩項活動更是莊嚴隆重,想不到今天我也有幸被邀請參加這樣的盛宴。”
“老陳把請柬鄭重地交到我的手上,這是我第一次見到設計精美的國宴請柬,正中印著天安門,天安門的上方是紅星閃爍的國徽,上麵有周總理的簽名。老陳派車把我送到人民大會堂的北門下車,我拾級而上入旋轉的大門。進門後是一個富麗堂皇的大廳,正中鋪著一條寬大鮮豔的紅色地毯。地毯一直延伸到大廳的盡頭,再上到二樓,正中的牆上懸掛著一幅巨畫《江山如此多嬌》。在水銀燈的照耀下,大廳裏充滿了歡快的氣氛,大家爭相在這幅巨畫前拍照留念。大廳裏的宴會桌上擺放著簇簇鮮花,大廳盡頭是解放軍的軍樂隊。來賓們對號入座,我被安排在記者席上。”
“不久,樂隊開始奏樂,全體起立,隻見周總理陪同越南貴賓步入了宴會大廳。自從南京一別,我已經有27年沒有見到周總理了。他看上去風度依舊,隻是比在南京時消瘦多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他一直擔任總理,從20多年來新中國的發展變化,從人民群眾談起他時的真摯情感,我不難理解到他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總理’已經成了他的代名詞,代表著人民對他的無限敬意。作為一個新聞記者,我曾經在國共兩黨針鋒相對的特殊場合目睹過他的風采;而今天,在莊嚴富麗的人民大會堂,在解放後站起來的新中國首都,在一片祥和、歡樂的氣氛中,我再次目睹到他的奕奕風采,對他更加肅然起敬。”
隨著知名度的提高,趙浩生在新聞關注的場合更顯活躍。他一再置身於當時中國政治舞台上最顯赫、最引人矚目的人物之側,蔣介石、宋美齡、毛澤東、周恩來、沈鈞儒……以致周恩來、鄧穎超都能叫出他的綽號“小胖子”。
趙浩生說,當他看到尼克鬆訪華,中國恢複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等重大事件接踵而至,感覺到冷戰的堅冰漸漸解凍,他想要回國看看,並開始為申請回國而忙碌。
1973年春季,對“文革”中的中國,是個頗不尋常的時刻。在趙浩生的人生中,也具有非凡的意義。他從駐加拿大的中國大使館,拿到了回國的簽證。但當時他並不知道,他歸國之夢的實現,是他在重慶作記者采訪時就幾度接觸、因而分外敬重的周恩來批準的。周恩來親自作出指示:由新華社邀請趙浩生以記者身份回國訪問。
趙浩生說:“我們到北京後,被安排進當時最豪華的民族飯店。行裝甫卸,國際旅行社的陳爭先生就告訴我一個好消息:周總理今晚請我參加國宴,歡迎越南黨政領導人黎筍、範文同。這個消息實在使我喜出望外,我在電視中經常看到周總理在北京機場迎接國賓、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的場麵,特別是在尼克鬆總統訪華時,這兩項活動更是莊嚴隆重,想不到今天我也有幸被邀請參加這樣的盛宴。”
“老陳把請柬鄭重地交到我的手上,這是我第一次見到設計精美的國宴請柬,正中印著天安門,天安門的上方是紅星閃爍的國徽,上麵有周總理的簽名。老陳派車把我送到人民大會堂的北門下車,我拾級而上入旋轉的大門。進門後是一個富麗堂皇的大廳,正中鋪著一條寬大鮮豔的紅色地毯。地毯一直延伸到大廳的盡頭,再上到二樓,正中的牆上懸掛著一幅巨畫《江山如此多嬌》。在水銀燈的照耀下,大廳裏充滿了歡快的氣氛,大家爭相在這幅巨畫前拍照留念。大廳裏的宴會桌上擺放著簇簇鮮花,大廳盡頭是解放軍的軍樂隊。來賓們對號入座,我被安排在記者席上。”
“不久,樂隊開始奏樂,全體起立,隻見周總理陪同越南貴賓步入了宴會大廳。自從南京一別,我已經有27年沒有見到周總理了。他看上去風度依舊,隻是比在南京時消瘦多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他一直擔任總理,從20多年來新中國的發展變化,從人民群眾談起他時的真摯情感,我不難理解到他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總理’已經成了他的代名詞,代表著人民對他的無限敬意。作為一個新聞記者,我曾經在國共兩黨針鋒相對的特殊場合目睹過他的風采;而今天,在莊嚴富麗的人民大會堂,在解放後站起來的新中國首都,在一片祥和、歡樂的氣氛中,我再次目睹到他的奕奕風采,對他更加肅然起敬。”
“在周總理身後步入會場的一群人中,我發現了一張新麵孔,使我大吃一驚的是一位新近複出的重要人物——鄧小平。他那天穿著一身深棕色的中山裝,精神飽滿,步履穩健。他的出現,尚未引起我同桌新聞記者注意,經我一提醒,大家才意識到這是一個重大新聞。”
趙浩生回憶起1976年第三次回國得知周總理去世消息時的情景。
他說:
我們在北京住到1月8號,然後從北京到天津,準備參觀大港油田。我在中國生長了二十多年,從來沒有看到過中國的石油,我一定要去看一看。8號晚上到達天津,9號早上,當我起來準備去吃早飯的時候,在電梯間裏遇見一位開電梯的小夥子,他的眼睛紅紅的,看起來好像要同我說話,但是他什麼也沒說。我想也許是他家裏發生了什麼事。我來到餐廳坐下,有個人走過來對我說:“趙先生,電台裏廣播說周總理去世了。”我聽了馬上走進廚房,那是一個很大的廚房,正有許多人圍在收音機旁聽廣播。隻見做飯的師傅流著淚在那裏炒菜,刷碗的人流著淚刷碗,大家都站著,默默地聽著收音機裏播放出的哀樂聲。我們在那裏站了十幾分鍾,沒有一個人說話,每個人都在一邊流淚一邊默默地工作。我從餐廳回來,又見到那位電梯工。我對他說,周總理去世了,他說,是呀,我想告訴您,又怕您聽了吃不好飯,所以沒告訴您。這使我非常感動,他沒講完,我們就麵對麵地哭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