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台胞帶了4名士兵運屍登陸。由於海島上很難買到棺木,承蒙一位熱心的村長慷慨相助,將自己的壽材捐獻了出來。盛殮之後,他們將棺木停放在南島的一座小廟裏,還沒來得及釘上釘子埋葬,解放軍便於當晚發動了猛烈的攻勢。長山八島相繼被攻陷,國民黨守軍倉惶潰逃。這些手無寸鐵的治喪士兵不得不放棄屍體,抱著寧肯死難,不願被俘的決心,冒著彈雨,拾木泅水逃難。他們在海上漂泊了大約6個小時,才被自己的“海明”號巡邏艇救起。真個是九死一生。
數十年來,這椿未完成的心願一直折磨著這位先生。他是負責治喪者、他為自己未能盡責而內疚。他覺得對不起死難的鄉親。也對不起林君的家屬。這種感覺隨著年歲之增長而加深。1967年,在台灣《新生報》副刊上,他曾發表了一篇題為《遙祭北海孤魂》的文章,記敘了林君之經曆和遭遇。怎奈兄弟鬩牆,兵戎相見:海峽阻隔,天各一方,多年心願不得了結。北海孤魂悠悠乎、蕩蕩乎,係歸何處不得而知。
這是一篇尚待結尾的傳奇。
加拿大的信終於來了。那位台灣鄉親打消了顧慮,署了自己的姓名。他姓許,也是台灣屏東人。信中,他講了基本的脈絡,並提及了一兩個人的姓名。我們立即同海軍某部聯係。在電話中,海軍的同誌告知已查出一些線索,讓盡快去核對。與此同時,我們又收到山東省台聯會的一封信,證實青島市台聯會副會長吳聲銘正是許先生要找的人。
真是太令人振奮了。誰雲天地寬?這空間,這宇宙似乎濃縮了數十百倍。一線天開,現出了曙色。能找得一位事情就好辦了。我們當即給青島的吳先生寫信,並將許先生幾次來信的影印件轉給他。第二天,我們又趕到海軍某部,翻閱幾大捲檔案,竟然查找到十二位曾在國民黨海軍服役過的台灣籍鄉親。吳聲銘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這12位鄉親是否都是許先生要找的人,一時還難下結論,但如此豐收,畢竟出乎意料。臨別,握著海軍同誌的手,我們竟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了。
半個月後,發出的12封信都有了回音。青島的吳先生第一個寫來了信。他在信中說他也是屏東人,與已故的林淵嵩是同村鄉親。兒時一起玩耍,小學是同學,後來,又是乘同一條船離開台灣。他還不知林君已“陣亡”,在信中表示了哀悼之意。其他十一位鄉親除三人之外有8位都是當年的“台灣技術員兵”。難能可貴的是,現居浙江餘姚的尤先生還寄來了一張珍藏多年的照片。那是1949年,他們10名台灣籍海軍士官即將離開青島前的合影。一群年輕的台灣郎,風華正茂,英姿勃發,好不令人企羨。各位鄉親得知當年的“難友”在尋找他們,都十分激動。有的隨信寄來了給許先生的信,請台聲雜誌社代轉。有的提供了其他一些現居大陸的“難友”的線索。
這位台胞帶了4名士兵運屍登陸。由於海島上很難買到棺木,承蒙一位熱心的村長慷慨相助,將自己的壽材捐獻了出來。盛殮之後,他們將棺木停放在南島的一座小廟裏,還沒來得及釘上釘子埋葬,解放軍便於當晚發動了猛烈的攻勢。長山八島相繼被攻陷,國民黨守軍倉惶潰逃。這些手無寸鐵的治喪士兵不得不放棄屍體,抱著寧肯死難,不願被俘的決心,冒著彈雨,拾木泅水逃難。他們在海上漂泊了大約6個小時,才被自己的“海明”號巡邏艇救起。真個是九死一生。
數十年來,這椿未完成的心願一直折磨著這位先生。他是負責治喪者、他為自己未能盡責而內疚。他覺得對不起死難的鄉親。也對不起林君的家屬。這種感覺隨著年歲之增長而加深。1967年,在台灣《新生報》副刊上,他曾發表了一篇題為《遙祭北海孤魂》的文章,記敘了林君之經曆和遭遇。怎奈兄弟鬩牆,兵戎相見:海峽阻隔,天各一方,多年心願不得了結。北海孤魂悠悠乎、蕩蕩乎,係歸何處不得而知。
這是一篇尚待結尾的傳奇。
加拿大的信終於來了。那位台灣鄉親打消了顧慮,署了自己的姓名。他姓許,也是台灣屏東人。信中,他講了基本的脈絡,並提及了一兩個人的姓名。我們立即同海軍某部聯係。在電話中,海軍的同誌告知已查出一些線索,讓盡快去核對。與此同時,我們又收到山東省台聯會的一封信,證實青島市台聯會副會長吳聲銘正是許先生要找的人。
真是太令人振奮了。誰雲天地寬?這空間,這宇宙似乎濃縮了數十百倍。一線天開,現出了曙色。能找得一位事情就好辦了。我們當即給青島的吳先生寫信,並將許先生幾次來信的影印件轉給他。第二天,我們又趕到海軍某部,翻閱幾大捲檔案,竟然查找到十二位曾在國民黨海軍服役過的台灣籍鄉親。吳聲銘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這12位鄉親是否都是許先生要找的人,一時還難下結論,但如此豐收,畢竟出乎意料。臨別,握著海軍同誌的手,我們竟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了。
半個月後,發出的12封信都有了回音。青島的吳先生第一個寫來了信。他在信中說他也是屏東人,與已故的林淵嵩是同村鄉親。兒時一起玩耍,小學是同學,後來,又是乘同一條船離開台灣。他還不知林君已“陣亡”,在信中表示了哀悼之意。其他十一位鄉親除三人之外有8位都是當年的“台灣技術員兵”。難能可貴的是,現居浙江餘姚的尤先生還寄來了一張珍藏多年的照片。那是1949年,他們10名台灣籍海軍士官即將離開青島前的合影。一群年輕的台灣郎,風華正茂,英姿勃發,好不令人企羨。各位鄉親得知當年的“難友”在尋找他們,都十分激動。有的隨信寄來了給許先生的信,請台聲雜誌社代轉。有的提供了其他一些現居大陸的“難友”的線索。
經過初步查實,當年國民黨詐騙招募來大陸的台灣青年共三批。第一批是在“二·二八”起義之前,總數約60人,目前滯留大陸的有6人;第二批人數最多,大約200人,時間是“二·二八”起義之後,當時國民黨軍憲連抓帶騙,使不少台灣青年上當。這一批留在大陸的人數也最多,計有15人;第三批是1948年春,乘國民黨“中程”號登陸艦來大陸的。這一批人員目前滯留大陸的有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