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與親情——台商李瑞河與他的大陸殘疾義女(1 / 2)

亞太經合會後,李瑞河顧不上在美國和台灣的紛繁事務,風塵仆仆地趕回漳浦看望陳麗芸。他回憶說:“我回來到她家裏去看。看了,覺得她真的很可憐。當時我就想,怎麼樣才能使她複原呢?我看到她爸媽很單純,又不富裕;再者,她現在變成了殘疾人,又是自己的員工,基於道義、良心,我就給她募了8萬多元,送她到福州去安裝假肢。”

1998年3月18日,李瑞河特地派車送陳麗芸到福建省假肢中心安裝、調適假肢。在此後一段時間裏,李瑞河多次到福州看望、安慰陳麗芸,希望她能重新站立起來,勇敢而認真地生活下去,“以自己的方式創造別樣的人生”。在病房裏,他握著陳麗芸的手,告訴她:“我們都是黃皮膚、黑眼睛,都是一家人。我的祖先是從漳浦移居到台灣的。現在,你為學習茶道失去了一條腿,不論是作為同胞,還是作為鄉親,我都有義務幫助你重新站起來。你永遠是天福的員工,天福永遠是你的家。”一番話,說得陳麗芸心裏暖乎乎的。在福建省假肢中心,看到許多比自己傷殘更嚴重的人依然樂觀,陳麗芸想起了李瑞河先生送給她的一朵玉蘭花:“他拿了一朵玉蘭花給我看。那朵玉蘭花很奇特,少了一個花瓣,可以看到裏麵的蕊。他跟我說,看事物,不要片麵地去看。像這朵玉蘭花,少了一個花瓣,似乎沒什麼可欣賞的了。但是,我們如果能換個角度去看,你就可以欣賞到它‘殘缺的美’。就是這句話,讓我體驗很深。所以,我也能夠慢慢地調節自己,讓自己樂觀一點,快樂一點。”

也許正是玉蘭花“殘缺的美”的啟示與李瑞河先生深厚的愛和細致的關懷,使陳麗芸體會到了世間人情的溫暖,體會到生活是要靠自己去創造的,沒有理由沉溺於身心痛苦的陰影中。她說:“正是李先生,是他給了我一個希望。人最怕沒有希望,人在絕望中生活是最可怕的。如果有了希望、有了目標,就可以每天告訴自己:要怎麼樣去更愛生活。所以,我才可以一天天地活下來,真的。我有這個信念。人沒有信念是不行的,很快地就會倒下去。”

為著這重新燃起的希望,陳麗芸開始了艱難的行走訓練。每走一步都會產生劇烈的疼痛,但是她堅強地咬緊牙關,跌倒了,爬起來;再跌倒,再起來,她付出了同類肢殘人雙倍的努力。

“她可以永遠留在天福”

1998年9月1日,陳麗芸特別穿上漂亮的衣服,出門前化了淡妝,在母親的陪同下,走著回到天福茶莊上班來了。她回憶說:

“那時候,是我媽媽扶著我進來的。當時茶莊裏有著很多人,很多員工都在那裏歡迎我。他們有的寫卡鼓勵我,還有的送鮮花給我。他們還唱了一首歌,就是那首《相親相愛》。當時我很激動,也很感動,真的覺得這是一個大家庭。為什麼呢?講來講去,是‘愛心’,就是‘愛心’這兩個字,很簡單。這是金錢換不到的。”

亞太經合會後,李瑞河顧不上在美國和台灣的紛繁事務,風塵仆仆地趕回漳浦看望陳麗芸。他回憶說:“我回來到她家裏去看。看了,覺得她真的很可憐。當時我就想,怎麼樣才能使她複原呢?我看到她爸媽很單純,又不富裕;再者,她現在變成了殘疾人,又是自己的員工,基於道義、良心,我就給她募了8萬多元,送她到福州去安裝假肢。”

1998年3月18日,李瑞河特地派車送陳麗芸到福建省假肢中心安裝、調適假肢。在此後一段時間裏,李瑞河多次到福州看望、安慰陳麗芸,希望她能重新站立起來,勇敢而認真地生活下去,“以自己的方式創造別樣的人生”。在病房裏,他握著陳麗芸的手,告訴她:“我們都是黃皮膚、黑眼睛,都是一家人。我的祖先是從漳浦移居到台灣的。現在,你為學習茶道失去了一條腿,不論是作為同胞,還是作為鄉親,我都有義務幫助你重新站起來。你永遠是天福的員工,天福永遠是你的家。”一番話,說得陳麗芸心裏暖乎乎的。在福建省假肢中心,看到許多比自己傷殘更嚴重的人依然樂觀,陳麗芸想起了李瑞河先生送給她的一朵玉蘭花:“他拿了一朵玉蘭花給我看。那朵玉蘭花很奇特,少了一個花瓣,可以看到裏麵的蕊。他跟我說,看事物,不要片麵地去看。像這朵玉蘭花,少了一個花瓣,似乎沒什麼可欣賞的了。但是,我們如果能換個角度去看,你就可以欣賞到它‘殘缺的美’。就是這句話,讓我體驗很深。所以,我也能夠慢慢地調節自己,讓自己樂觀一點,快樂一點。”

也許正是玉蘭花“殘缺的美”的啟示與李瑞河先生深厚的愛和細致的關懷,使陳麗芸體會到了世間人情的溫暖,體會到生活是要靠自己去創造的,沒有理由沉溺於身心痛苦的陰影中。她說:“正是李先生,是他給了我一個希望。人最怕沒有希望,人在絕望中生活是最可怕的。如果有了希望、有了目標,就可以每天告訴自己:要怎麼樣去更愛生活。所以,我才可以一天天地活下來,真的。我有這個信念。人沒有信念是不行的,很快地就會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