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著這重新燃起的希望,陳麗芸開始了艱難的行走訓練。每走一步都會產生劇烈的疼痛,但是她堅強地咬緊牙關,跌倒了,爬起來;再跌倒,再起來,她付出了同類肢殘人雙倍的努力。
“她可以永遠留在天福”
1998年9月1日,陳麗芸特別穿上漂亮的衣服,出門前化了淡妝,在母親的陪同下,走著回到天福茶莊上班來了。她回憶說:
“那時候,是我媽媽扶著我進來的。當時茶莊裏有著很多人,很多員工都在那裏歡迎我。他們有的寫卡鼓勵我,還有的送鮮花給我。他們還唱了一首歌,就是那首《相親相愛》。當時我很激動,也很感動,真的覺得這是一個大家庭。為什麼呢?講來講去,是‘愛心’,就是‘愛心’這兩個字,很簡單。這是金錢換不到的。”
原來,聽說陳麗芸要回來上班,天福茶莊的員工們自發組織了一個歡迎儀式。在《相親相愛》的歌聲中,李瑞河先生鄭重地宣布願意認陳麗芸為義女。
這使陳麗芸感到很突然,又很緊張,竟不知說什麼好。最後,望著李先生慈祥的目光,她終於點了點頭。當母親與李先生的手握在了一起的時候,她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一個月後,李瑞河先生請回了在美國的夫人和大兒子、二兒子,買了禮物,專程來到陳麗芸的家,喝了陳麗芸泡的敬茶,正式認她作義女。
在采訪中,李瑞河先生說,之所以要認陳麗芸為義女,是因為他深知一個人受到創傷的痛苦,所以,他希望用自己的父愛讓年輕可愛的陳麗芸有所補償。“我就想到自己曾經也受過創傷。而她卻是斷了一條腿,雖然我們給她裝了一個假肢,但她走路還是很不方便。怎麼樣來彌補呢?我總感覺,我和她很有緣份。我家人也很喜歡她。這個女孩子很可憐,又很聰明、很懂事,本來是可以有一個非常美好的未來。所以,為了能使她安定地在天福茶莊繼續工作,而且在心靈上有個彌補,我就想,我沒有女兒,隻有三個兒子,我不如就認她為義女。這樣,她就可以永遠留在天福茶莊。”
這位以光大中華茶文化為己任的老茶人的選擇,正應了他自己對茶文化的理解。他說,作為以茶為業的人,首先要有人情味和同情心,就像一杯清香的茶,在寒冷時溫暖你,在燥熱時清涼你,在失意時鼓舞你,在得意時平靜你,從助人中去體味人生的真諦。他坦言:“在台灣,很多朋友的兒女都叫我幹爹,最讓我掛心的還是麗芸。”
“我真的希望自己是一隻天堂鳥”
1998年12月1日是李瑞河先生的63歲生日。那天,他對陳麗芸說,他決定在漳浦天福茶莊裏建一座“茶道博物館”,內設茶道教室,由陳麗芸任茶道師,讓天福集團所有在祖國大陸的連鎖店服務員分批前來接受她的培訓,掌握標準的中華禮儀。一旦時機成熟,就送陳麗芸到台灣陸羽茶道中心深造。
對於義父的厚望,陳麗芸表示:“不能上也得上。”現在,她每天都在學習。而義父的細心關愛,更令她感動:“我義父的工作很忙。忙得連他家裏的電話、他最小兒子幾歲了都忘記了。但對我不一樣,他再忙,隻要在總部,幾乎每天都會到我那裏去轉一轉(我現在住在茶莊二樓),問我需要什麼?情況怎麼樣?很多地方啦,因為太細微了,所以,開始的時候,我都可以感覺得到,但現在要講,那種感覺反而很難講出來。所以,我覺得他對我真的是很好。”
陳麗芸說,義母蔡麗莉女士在漳浦的幾天時間裏,經常到她的宿舍跟她聊天。“我們母女倆很談得來。義母她很疼愛我。有時,我們談著談著就忘記了吃飯的時間,還是茶莊的職員來叫了,才回過神來。”大哥李國麟經常鼓勵她:“凡事都不可勉強,隻要你認真去做了,即使是失敗了,也是值得了。”他希望這位義妹妹能夠在平凡的生活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天地。二哥李家麟是天福集團總經理,也很喜歡這位義妹。他鼓勵陳麗芸要多學些知識,回到福州後,特地買了一套電腦送給陳麗芸,並從福州聘請了一位電腦教師到茶莊來教授。現在,聰慧的陳麗芸一邊學電腦,一邊更加刻苦地學習中國茶文化。同時,還準備安排出時間係統地學習英語。她說:“痛苦可以使人更快地成熟起來。正是由於許多人的關心,使我從人生的黑暗深淵走向陽光燦爛的新天地;我還要一步一步地走向前,努力學習,向善良和智慧靠攏。”
1999年新年時,陳麗芸專程泡了一壺茶,和義父一起除舊迎新。她說,也許孝敬義父他老人家的最好方式是自己能夠真正站立起來並在茶藝事業上有所成就。“我看過一本書,書裏寫了一種鳥,叫‘天堂鳥’。它是死而後生,我很喜歡這種傳說。我真的希望自己是一隻‘天堂鳥’”。
陳麗芸說的這種“不死鳥”,在古代,人們叫它“鳳凰”。鳳凰是在火中涅槃而永生的。但願這種跨越台灣海峽的親情能助她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