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沈蘇斐從上海借調到北京,參加到旅順大連歡送蘇聯紅軍回國大型慰問演出活動,從2月到4月,所有旅順大連的隊伍都演遍了。周總理在天橋劇場審查節目,沈蘇斐唱了蘇聯歌曲《燕子》、《卡秋莎》、新疆歌曲《美麗的姑娘》、《瑪依拉》。在北京期間,沈蘇斐經常到中南海參加聯歡會,唱歌表演節目。周總理和大家說話十分隨便風趣,對演員的成長十分關心,叫演員要學學外語。沈蘇斐從此學會了俄語、英語,她也時時記住總理的教導:學西洋是為民族,要把西洋與民族相結合。1978年在蘇州市紀念周總理逝世兩周年大會上,沈蘇斐滿懷深情演唱了施光南作曲的歌曲:《周總理你在哪裏》,台下一片抽泣聲,沈蘇斐淚流滿麵。
50年後返台灣,感慨萬萬千
最讓沈蘇斐激動的是,1996年4月實現了她夢寐以求的願望:回到台灣看看母校。這是她的同學,台灣著名電影導演李行邀請和組織的。離開台灣半個世紀了,到台灣讓沈蘇斐心潮起伏。一進入機場大廳,當她確定自己是到了青年時代讀書的台灣,眼淚一下湧了出來,好像50年的時間頓時消失。她心裏念著:離開這麼久,我終於又回來了,又回來了。邁進師大校門,仔細看看一直夢想的母校,看了她住的宿舍,看了她練琴的地方,原來的操場,原來的禮堂,原來的棕櫚樹,長得還是那麼高。一切那麼親切,處處有她的足跡,有她美好的回憶。
在台灣,沈蘇斐參觀了一些藝術學校、藝術學院,聽聲樂課,參加有關教學的座談會。她看到,大陸的音樂教育更為係統正規,出人才台灣不如大陸。台灣好的創作歌曲不多,30年代的藝術歌曲的教材還在用,和她50年前幾乎一樣。在普及音樂方麵,台灣開展得比較普遍,普及音樂會上,主持人很風趣地講很好的故事給孩子們聽,使她們很著迷愛聽,這些做法都很不錯。沈蘇斐還碰到一些老同學,她們現在都是家庭婦女,和她們交談,說的都是相夫教子。聯想自己雖然經過坎坎坷坷,但任何情況下都沒有離開自己心愛的事業,始終從事聲樂藝術,她認為:自己在大陸的生活過得有意義,為此感到慶幸和欣慰。
晚年幸福安樂,再為社會奉獻
沈蘇斐在美國、日本碰到很多同學、很多華人,在國外組織華人合唱團,演唱中國的歌曲。為此她十分感慨,人家在海外都要唱自己的歌,在國內更應放聲高歌,自己雖然已經離休,但仍可以在聲樂事業上做做這件事。1996年她和一些她的學生,籌辦了蘇州吳儂女子合唱團,共有20多人,非營利性組織,以切磋和表演高雅歌唱藝術為宗旨,好歌與知音共賞為座右銘。經過一年排練,已經積累了兩組晚會的演出曲目40多首,有世界聞名的經典藝術名曲,有精彩的中外民歌係列,還有現代當代中國優秀創作合唱曲,形式多樣,風格各異。她們的演唱得到社會的承認和歡迎。合唱隊員說:“沈老師在做人上給我們樹立了榜樣,每一次排練,都是心靈的一種淨化。”
在彎彎曲曲的二郎巷裏,沈蘇斐和老伴周永照自出資金,義務創辦了一座“勇飛少年之家”。年近70的兩位老人,不願清閑度餘生,默默無聞地做起有益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事情。少年之家現有近900本少兒讀物。他們把電視機、錄相機搬去,還組織孩子們辦起牆報讀書班,開展體育娛樂活動。沈蘇斐輔導孩子們合唱,為孩子們舉辦暑期專場音樂會。他們的善舉得到社會和家長的支持,蘇州市文物商店免費提供60平方米的活動室,國內外親友捐贈了圖書和書櫥。
生命燃燒到最後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