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詩墨海峽情——書法家吳震啟為台灣180家書局嵌名聯(2 / 2)

有些名字氣魄非常大,創作中涉及到用典故的問題。用典一能驚醒,二是凝練,以少勝多,但用得過分生癖別人不懂,照搬過來更不一定可用。這樣就還要求他編一些東西,創造一些東西。幸好他對曆史、神話、民間、民俗等等各個門類都有研究。比如賢龍書局和黃江岸先生。龍作為一種圖騰,本是一種虛的東西,而江岸的氣魄是很大的,江岸這個名字本身很大氣,所以這幅對聯的氣勢一定要大,於是就作了一幅:

驚濤抱江岸

雲世隱賢龍

上聯比較亮,有音響效果。上聯在地上,下聯在空中,構成上下的呼應。

對聯的對仗有好多技巧,有好多高難的境界,這幅上聯光一個“抱”字就改了幾稿。他借鑒了蘇東坡的《赤壁懷古》。“驚濤拍岸”,氣勢非常壯觀。還有一種版本是“驚濤裂岸”。他想到如用一個裂岸或拍岸容易犯忌諱,因為裂字有撕裂、分裂的意思,沒有凝聚力的感覺,所以要努力避開犯忌的東西。

他在創作中還考慮到這些書局是經營書的,接觸的人士有高有低,方方麵麵,對社會是個窗口,這些對聯的內容和書法藝術水平必須很高。

這批作品的內容確定之後,台灣金安出版社的蔡金安先生專程到北京來,約了中央電視台的蓋晨光等一起相聚。吳震啟與金安先生一起逐聯進行修改。金安先生看了這些作品非常高興,激動地說,我在大陸遇到兩個奇人,你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是全國旅遊大賽獲過一等獎的人,那人奇在無論你指出任何一處名勝來他都知道,都能講出其由來。你是自詩自書,不但速度快,而且內容這麼精彩,幾乎每一幅都能成為人生格言。大陸真是人才濟濟。金安先生臨走時帶走十幾件樣品,回去之後,在台灣反響很大,連連來電報,催促後續的創作盡快完成。

對聯的創作完成之後,書法也十分艱難,因為要考慮每一幅聯的不同書法風格,要講藝術性,爭取書法藝術也要讓對方滿意。在書寫這些聯的時候,他把這些年所練的書體全用上了,寫楷書,有顏體風格、北魏風格的,也有柳體和趙體風格的;寫行書、隸書、行草書,有典雅的、質樸的,有厚重的、老辣的。總之,要力求內容與書體的統一,如果內容豪放,他就用草書,內容典雅的用行書。

為了達成書體的變化,風格的變化,還得經常換筆,用長鋒或短鋒,還有尖毫等。另外還有紙的變化。一切變化的目的是使這批作品力求既有一個整體的風格,又使每一幅作品都自成一體,不能有雷同感。後來金安先生看後每一幅作品都滿意地點點頭。

吳震啟創作的這批作品,有許多是難得的佳構。

如為建成書局、蘇文義先生作:

文燦每因揚正義

建功多在困時成

上聯意為文章要是美,必須弘揚正義;下聯意為建功立業多半都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才能成功。富有哲理,激勵人們向上。

為聯合書局、郭慶民先生作:

聯手聯心合眾誌

慶年慶節民安康

為格學書局、楊阿輝先生創作時可讓他費了不少精神。“格學”還好辦,可“阿輝”兩個字就不好辦了。在稱謂前加個阿字,雖然沒什麼實際意義,可這是一些中國人的習慣。反複思考之後,終於想出一幅聯:

格似梅蘭學富養

阿彌陀佛輝滿堂

上聯意為作人要學習梅蘭的品格,而這種品格的取得要靠學富來養成。這品格、人格、書局的格調如沒有一個養育過程,不可能達到梅蘭的品格。下聯不好配,他苦思冥想終於用了一個佛家的句子“阿彌陀佛”。台灣很多人信佛,作為一種寄托,作善事,這“阿彌陀佛輝滿堂”也是人們所向往的一種境界。

為名作書局、吳俊德先生作:

俊德艱難困苦練

名作嘔心瀝血成

為大統書局、林唐民先生作:

河山歸大統

讀史慕唐民

唐朝貞觀之治是我國最昌盛的時期,在後人讀那段曆史的時候,唐民肯定感到很自豪。讀聯讓人們追溯曆史,想到我們的祖先曾經有過的輝煌,那是統一的結果。

這批對聯作品經過裝裱之後,1997年底前將分別陳列在台灣各書局,會逐漸被台灣人民所目睹。這在兩岸文化交流中會增添許多新的色彩。能有200多幅作品流傳在台灣各書局,吳震啟感到無比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