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源、圓——海峽兩岸水墨三代人巡回展(2 / 2)

從另外的一個視角來看,民族的血統、文化的淵源不早就注定了我們是一“家”人嗎!

一條心 三家樣

明清以來,畫壇上因襲重複之風愈演愈烈,對古人、名人、老師乃至自己的重複使得中國畫藝術失去了鮮活的生命,也失去了應有的文化品格。這種在文化傳承中時常出現、但都有悖藝術創造之道的現象,令人深感遺憾。對此,劉老師旗幟十分鮮明,他在《創造者董萍實及其藝術世界》一文中,一開頭便以如椽大筆寫道:“創造,永遠是藝術生命的本質。藝術家在美術史上的定位,藝術品的價值,藝術傳統的繼承與發展,都在於創造。”我覺得,他對我欣賞,還在於“董萍實那種‘膽敢獨造''、特立獨行的精神無處不在,堅持與我的畫風拉開距離”--支持同道與自己拉開距離,這是何等難能可貴的境界!坦率地說,若非王長百學術上十分鮮朗,我行我素,我也不會如此喜歡他。

實際上,這三代人相同的還不僅僅是這點,邵大箴教授雲:“他們都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又都致力於水墨藝術語言的創新。”《文藝報》在報道中講道:“老前輩劉國鬆明確主張:‘既要是現代的,又要是中國的'',董萍實和王長百同樣堅持以華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母語,在對傳統的深層麵發現中開創新境。於是,劉國鬆作品中蓬勃新奇的自然生命、董萍實騰飛的巨龍及‘山水篇章''中濃鬱的人文色彩、王長百’筆下那挺立在神秘深邃的時空中的脊梁……作為載體,都成功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精神。”

談到畫展成功的原因,人們普遍認為,獨特的審美創造實為一個重要的因素。如媒體所雲:“三個人對藝術的觀照、研究、探索以及表現的角度和方式多有不同,風格麵貌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共有的創造精神產生了迥異的風貌,團結一心,又要拉開距離,“這三個人作品的不同的精神取向並置在一起,確實可為水墨藝術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話題與可能性。”

至於三個人的不同,《光明日報》的報道《水墨三代人》可謂法眼如炬:“在中國近代社會變革的背景下,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水墨藝術不斷發生著深刻的變革,重新獲得了生機與活力。人們關注的焦點是它如何與時代同步,從而實現其形態的現代轉換。

劉國鬆先生60年代初期,便在台灣發起現代水墨運動,促進了中國畫工具材料及手法的多樣性發展,給水墨增添了活力,並產生了國際影響,成為中國水墨變革的一個重要源頭。

董萍實先生在其濃厚傳統山水功力的基礎上,提出''重鑄山水精神''。他認為,‘山水''所包孕的精神是不朽的,他將傳統山水畫的發展過程稱為‘第一次造山運動'',而‘第二次造山運動''則是曆史的必然。經長期的探索,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成功地將''山水精神''融鑄於現代山水之中。

王長百先生則把變革的目光放在水墨形式的拓展上,從‘繪塑法''的建立完美中,發展出‘水墨雕塑'',使書法精神進入雕塑形式,從而使雕塑與書法、水墨畫貫通為一個整體。”

我內心深處一直充盈著對觀眾、媒體和同道們的感激之情,因為,水墨三代人北京首展的圓滿句號,是方方麵麵的朋友同我們一起畫成的。而且我還認為,文化藝術的複興,也不僅僅是文化人、藝術家自己所能完成的事情,有待於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但是,圓那民族文化藝術複興之夢,我們會繼續攜手努力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