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是骨(1 / 2)

詩集當然又自有新的特色。如果說以前作者的詠史,觀念是從書中來,帶有一定的玄空色彩,則這本集中的“史”,應說是作者親身感觸才發而為詩。更多的是現實感。尤其是那許多登臨故國的詩篇,讓大陸讀者備覺親切。而作者用這組詩篇作集名,也可見它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之重。作者知識廣博,且有自己獨特深刻的思考,當他懷著多年夙願回到故園,麵對它們豐厚的文化底蘊,不能不時時湧出一腔強烈的詩情。聽到《天歌》,他覺得“逼人的寒氣化為一道紫煙,冉冉托起一枚毫光”,是獻給雅魯藏布江的情書,是獻給珠峰的一條蔚藍色的哈達;在杜甫草堂,他幻想“能踩中你的足跡,如踩中一枚地雷”,“化成爆發的煙火,以落花身份與詩句的風姿,在浣花溪洗澡”。即使在地攤上買到一幅唐寅的假畫,他覺得“看這煙村四五遠山含翠”,“在彼貴賣,在我賤買”。作者對這湧起的詩情是審慎的,他說詩人的職責是“把詩寫好”,麵對這些情境,詩人一定要有“六經責我開生麵”的使命感,你可以一氣嗬成,也可以為捉到滿意的意像而潛心等待,隻要你是真正感動了,它們自會像接通電流一般在某一時刻降臨。寫浙江東湖的詩,他等了一年,把玩照片時,意像經過詩情的沉澱發酵突然鮮活。這足見故國行令他印象之深,感受之美,詩意之醇,對這一組詩篇下筆之精。正是在這種態度下,他這組詩歌真正做到了為那一片山水形勝立傳、添神、增韻,在當今詩歌普遍缺乏人文情懷的氛圍中,凸現自己傲然的風骨。他重史,重史中閃爍的文化品位與價值,然後將史切碎拚接在對現實的感受中,造成現實與曆史、異化與文化的直接對話,從而帶動讀者在一係列古今意像的跨時空浮遊中不自覺產生追問:曾讓曆史大放光彩的文化是不是仍是我們現實的骨骼與支撐點。《登黃鶴樓》,千萬不要忘了“若非數不清的腳印蓋章,若非名士們的層層封條,美得叫人不忍掙脫,以及那張榮譽身份證,崔灝的題詩.典藏在紫竹苑內,這樓或許尋黃鶴去了”。《秦淮河畔訪李香君故居媚香樓》,用朱明半壁江山猶醉生夢死與李香君挺身出風塵、一條專賣銷魂風情的河在李香君舉頭碰柱那一天“不梳妝.不賣笑”作對比,突出人格、血性的價值,召喚它們在商品大潮淪喪的回歸。作者在這些詩中還讚美了大陸友人的熱情和生病住院時護士春天般的關懷。作者化日常語言入詩,通俗中越發顯得凝重。作者有一腔詩情,但在打量觀照時又是那樣冷靜,發而為詩,便是結構上禪定般的敘述描寫與點燃時不可遏製抒發的交互推進,於是整個詩篇就像桂林山水,一片平地突然拔起一座峭麗的山峰,平實又驚心動魄,歎為鬼斧神工。

先生今年已近70了,又有病在身,嘔心瀝血於詩,是詩的驕傲;精心編織故園詩章。又是海峽兩岸文化界的榮幸。

詩集當然又自有新的特色。如果說以前作者的詠史,觀念是從書中來,帶有一定的玄空色彩,則這本集中的“史”,應說是作者親身感觸才發而為詩。更多的是現實感。尤其是那許多登臨故國的詩篇,讓大陸讀者備覺親切。而作者用這組詩篇作集名,也可見它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之重。作者知識廣博,且有自己獨特深刻的思考,當他懷著多年夙願回到故園,麵對它們豐厚的文化底蘊,不能不時時湧出一腔強烈的詩情。聽到《天歌》,他覺得“逼人的寒氣化為一道紫煙,冉冉托起一枚毫光”,是獻給雅魯藏布江的情書,是獻給珠峰的一條蔚藍色的哈達;在杜甫草堂,他幻想“能踩中你的足跡,如踩中一枚地雷”,“化成爆發的煙火,以落花身份與詩句的風姿,在浣花溪洗澡”。即使在地攤上買到一幅唐寅的假畫,他覺得“看這煙村四五遠山含翠”,“在彼貴賣,在我賤買”。作者對這湧起的詩情是審慎的,他說詩人的職責是“把詩寫好”,麵對這些情境,詩人一定要有“六經責我開生麵”的使命感,你可以一氣嗬成,也可以為捉到滿意的意像而潛心等待,隻要你是真正感動了,它們自會像接通電流一般在某一時刻降臨。寫浙江東湖的詩,他等了一年,把玩照片時,意像經過詩情的沉澱發酵突然鮮活。這足見故國行令他印象之深,感受之美,詩意之醇,對這一組詩篇下筆之精。正是在這種態度下,他這組詩歌真正做到了為那一片山水形勝立傳、添神、增韻,在當今詩歌普遍缺乏人文情懷的氛圍中,凸現自己傲然的風骨。他重史,重史中閃爍的文化品位與價值,然後將史切碎拚接在對現實的感受中,造成現實與曆史、異化與文化的直接對話,從而帶動讀者在一係列古今意像的跨時空浮遊中不自覺產生追問:曾讓曆史大放光彩的文化是不是仍是我們現實的骨骼與支撐點。《登黃鶴樓》,千萬不要忘了“若非數不清的腳印蓋章,若非名士們的層層封條,美得叫人不忍掙脫,以及那張榮譽身份證,崔灝的題詩.典藏在紫竹苑內,這樓或許尋黃鶴去了”。《秦淮河畔訪李香君故居媚香樓》,用朱明半壁江山猶醉生夢死與李香君挺身出風塵、一條專賣銷魂風情的河在李香君舉頭碰柱那一天“不梳妝.不賣笑”作對比,突出人格、血性的價值,召喚它們在商品大潮淪喪的回歸。作者在這些詩中還讚美了大陸友人的熱情和生病住院時護士春天般的關懷。作者化日常語言入詩,通俗中越發顯得凝重。作者有一腔詩情,但在打量觀照時又是那樣冷靜,發而為詩,便是結構上禪定般的敘述描寫與點燃時不可遏製抒發的交互推進,於是整個詩篇就像桂林山水,一片平地突然拔起一座峭麗的山峰,平實又驚心動魄,歎為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