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莊的戲路較寬,能演許多劇目,影響較大的計有:《韓夫人》、《孔雀膽》、《王魁負桂英》、《紅樓二尤》、《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與水仙》、《劉蘭芝與焦仲卿》、《紅娘》、《梅龍鎮》、《樊江關》、《拾玉鐲》、《活提》、《盤絲洞》、《馬上緣》、《棋盤山》、《木蘭從軍》、《扈家莊》、《紅綾恨》、《霸王別姬》等。從郭小莊演出的這些劇目看出,她是個多麵手,既演花旦又飾青衣,能文能武,有喜劇有悲劇,所飾人物有貴夫人,也有大家閨秀和小家碧玉。塑造的這些人物栩栩如生。因此,其表演很受歡迎,上座率較高。
繼承傳統 改革創新 成果可喜
因為郭小莊熱愛和熟悉京劇,為京劇的前途擔憂,所以才以堅韌不拔的精神進行改革創新。她認為,“京劇是傳統戲劇,但它不能在傳統的束縛中死去,我們要喚起年輕人對這項優美藝術的關懷與重視,從而得以延續京劇的藝術生命。”她主張“傳統的京劇要與現代結合”。為達此目的,郭小莊在師長及國畫大師張大千等專家學者的鼓勵、支持下,於一九七九年創立“雅音小集”,旨在發揚、推廣和改革京劇。為此,她做了多方麵的努力。
重新編寫劇本。郭小莊請文藝界的專家為她編寫劇本是一條重要經驗,俞大綱先生編寫的《王魁負桂英》就是成功例證。俞先生把流傳已久的王魁薄幸,桂英多情的故事,經加工改編,更集中地描寫一位不幸女子對生活、愛情的向往、追求,以及被棄失落後的憤恨悲傷,主題鮮明,場次緊湊,戲詞雅俗共賞,經小莊演出,深受歡迎和好評,已經成為她的代表作。著名作家、餘派票友孟瑤先生也為小莊寫過劇本《竇娥冤》。
在實踐中改革。郭小莊在傳統基礎上,對京劇做了某些革新。在表演方麵:對唱腔必要時才翻高腔和拖長腔。在某些戲中,人物出場不再用“自報家門”,身段動作也盡量簡化。在文武場方麵:增加了民族樂器(笛、笙、琵琶等),減少了鑼鼓敲擊聲響,增加背景音樂,以烘托演出氣氛,伴奏縮短了“過門”。她的做法並未背離京劇的本質和行當的基本規範,唱念作仍是京劇味兒。但又確實突破了傳統京劇的某些程式,為京劇吸引年輕觀眾和愛好者提供了有價值的經驗。當然也有值得商榷之處。如在《王魁負桂英》一劇中,開場序曲用京韻大鼓介紹劇情似無必要,加之京韻大鼓的伴奏者上身著中式長衫,下身穿牛仔褲、球鞋,這種安排和裝束,影響全劇的整體美。再如有的布景受現代抽象派藝術的影響,脫離劇情,很不協調。盡管如此,郭小莊的嚐試是可貴的,為京劇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經驗。
宣傳推廣京劇。郭小莊不僅通過演出推廣京劇,而且還深入到各大專院校作京劇藝術的專題講座、示範座談、講解、宣傳、教授京劇,為京劇尋找和培養新的觀眾,引導青年朋友進入現代劇場,欣賞傳統戲劇藝術。效果很好,每逢演出,觀眾熱烈,座無虛席。
郭小莊的戲路較寬,能演許多劇目,影響較大的計有:《韓夫人》、《孔雀膽》、《王魁負桂英》、《紅樓二尤》、《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與水仙》、《劉蘭芝與焦仲卿》、《紅娘》、《梅龍鎮》、《樊江關》、《拾玉鐲》、《活提》、《盤絲洞》、《馬上緣》、《棋盤山》、《木蘭從軍》、《扈家莊》、《紅綾恨》、《霸王別姬》等。從郭小莊演出的這些劇目看出,她是個多麵手,既演花旦又飾青衣,能文能武,有喜劇有悲劇,所飾人物有貴夫人,也有大家閨秀和小家碧玉。塑造的這些人物栩栩如生。因此,其表演很受歡迎,上座率較高。
繼承傳統 改革創新 成果可喜
因為郭小莊熱愛和熟悉京劇,為京劇的前途擔憂,所以才以堅韌不拔的精神進行改革創新。她認為,“京劇是傳統戲劇,但它不能在傳統的束縛中死去,我們要喚起年輕人對這項優美藝術的關懷與重視,從而得以延續京劇的藝術生命。”她主張“傳統的京劇要與現代結合”。為達此目的,郭小莊在師長及國畫大師張大千等專家學者的鼓勵、支持下,於一九七九年創立“雅音小集”,旨在發揚、推廣和改革京劇。為此,她做了多方麵的努力。
重新編寫劇本。郭小莊請文藝界的專家為她編寫劇本是一條重要經驗,俞大綱先生編寫的《王魁負桂英》就是成功例證。俞先生把流傳已久的王魁薄幸,桂英多情的故事,經加工改編,更集中地描寫一位不幸女子對生活、愛情的向往、追求,以及被棄失落後的憤恨悲傷,主題鮮明,場次緊湊,戲詞雅俗共賞,經小莊演出,深受歡迎和好評,已經成為她的代表作。著名作家、餘派票友孟瑤先生也為小莊寫過劇本《竇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