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改革。郭小莊在傳統基礎上,對京劇做了某些革新。在表演方麵:對唱腔必要時才翻高腔和拖長腔。在某些戲中,人物出場不再用“自報家門”,身段動作也盡量簡化。在文武場方麵:增加了民族樂器(笛、笙、琵琶等),減少了鑼鼓敲擊聲響,增加背景音樂,以烘托演出氣氛,伴奏縮短了“過門”。她的做法並未背離京劇的本質和行當的基本規範,唱念作仍是京劇味兒。但又確實突破了傳統京劇的某些程式,為京劇吸引年輕觀眾和愛好者提供了有價值的經驗。當然也有值得商榷之處。如在《王魁負桂英》一劇中,開場序曲用京韻大鼓介紹劇情似無必要,加之京韻大鼓的伴奏者上身著中式長衫,下身穿牛仔褲、球鞋,這種安排和裝束,影響全劇的整體美。再如有的布景受現代抽象派藝術的影響,脫離劇情,很不協調。盡管如此,郭小莊的嚐試是可貴的,為京劇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經驗。
宣傳推廣京劇。郭小莊不僅通過演出推廣京劇,而且還深入到各大專院校作京劇藝術的專題講座、示範座談、講解、宣傳、教授京劇,為京劇尋找和培養新的觀眾,引導青年朋友進入現代劇場,欣賞傳統戲劇藝術。效果很好,每逢演出,觀眾熱烈,座無虛席。
“雅音小集”成立以來,每年都舉行盛大的紀念演出活動,深受觀眾歡迎。除在台灣各地演出外,還使京劇邁向國際舞台,曾前往美國、加拿大、意大利及日本演出,頗受國際友人的好評。
郭小莊改革推廣京劇的優異表現和取得的可喜成果,獲得了各界觀眾的肯定、獎勵,主要有:文藝獎章、戲曲表演獎、十大傑出女青年獎、傑出表演藝術獎、文藝特別獎。還有紐約林肯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美國共和黨華裔總部的“亞洲傑出藝術獎”。
海峽兩岸 砌磋藝術 振興京劇
台灣的京劇是由大陸傳去的,京劇的根兒在大陸。郭小莊為了使京劇根深葉茂,繁榮發展,積極參予海峽兩岸京劇藝術的交流活動。
1990年3月下旬,郭小莊由台灣來北京,李瑞環同誌在北京恭王府花園會見了她。李瑞環同誌歡迎她來北京,問候台灣的京劇愛好者。並說,海峽兩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應當常來常往。這對兩岸京劇藝術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時郭小莊還和北京的劇作家、京劇藝術家、著名演員呂瑞明、袁世海、杜近芳、李世濟、梅葆玖、李維康、葉少蘭、馮誌孝、孫嶽、張曼玲、梅葆玥、許嘉寶等進行了座談。她返台灣經香港時,還觀看了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在香港演出的《野豬林》、《秦香蓮》。
早在1988年10月,郭小莊率“雅音小集”京劇團在香港參加十二屆亞洲藝術節的演出活動,著名京昆藝術大師俞振飛先生偕夫人著名程派演員李薔華女士觀看了她首場演出的《王魁負桂英》。演出結束後,俞大師還到後台祝賀郭小姐的演出成功。當時大陸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等正在香港參加梅蘭芳經典名作彙演。借此機會,兩岸的京劇藝術家們互相觀摩、探班問候,感情親切,氣氛熱烈。還召開座談會共同探討京劇的改革、發展、繁榮問題。台灣的京劇演職員郭小莊、魏海敏、曹福永、朱陸豪、陳元正、朱少龍等,大陸的梅葆玖、梅葆玥、譚元壽、馬長禮、葉少蘭、沈小梅等參加了座談。藝術家們歡聚一堂,進行藝術交流,暢談演出心得,探討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改革、振興京劇,並表達了加強交流合作、同台演出、共同繁榮京劇的願望和信心。
1990年10月,在香港紀念徽班晉京二百周年的觀摩演出活動中,郭小莊作為特邀演員與中國京劇院的著名花臉演員景榮慶先生合作演出了《霸王別姬》,實現了她與大陸藝術家同台合作演出的宿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