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過去了,王國維的後裔今何在?
1911年王國維一家東渡日本時,次子高明9歲,留在家鄉塾書啟蒙。稍長,父親歸國就隨往上海,先後就讀於吳興裏中學、育才中學;18歲進上海郵政局工作,抗戰期間隨郵政總局遷徙內地,勝利後回到南京。解放初在北京郵電部工作。他矢誌繼承父業,效法父親學古籍,習國學,專心於詞學。60年代受聘於中華書局任古籍編輯,曾編著出版《人間詞話校訂》、《蕙風詞話校訂》和《李清照集校注》,與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唐圭璋合著《全宋詞》,196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69年,王高明遭誣陷被打成“特務”,大量文稿和一批珍貴書籍被毀。11月的一天,他默默地來到頤和園昆明湖,麵對一湖寒水,撫今追昔,悲哀欲絕,因遊客太多投湖不成,第二天在家中服毒藥自盡,年67歲。高明生有三子一女。長子慶新大學畢業後入伍參加抗美援朝,歸國後在總參防化學院任職,1982年退休,現與一兒一女同居北京。次子慶同解放初在軍隊任職,1958年被劃為右派,遣送廣西林場當伐木工,後被遣返家鄉農村當農民。1978年平反後當中學教師、校長,1985年離休,現居海寧,生有一男一女。他是海寧市政協委員,常去北京祭奠祖父和父親亡靈。
王國維自沉時,身上留有遺書寫著“送西院十八號王貞明先生收”。王貞明是王國維的三子。父亡此年,他從上海滬江大學轉學到北京讀燕京大學,正住在清華園寓所。大學畢業後任職於上海海關。抗戰勝利這一年,他和弟弟紀明(王國維四子,時在天津海關任職)同時受派接管台灣高雄海關。次年,貞明的繼母潘氏攜同女兒東明、鬆明至台灣。潘氏、紀明、鬆明於六七十年代相繼離世。貞明於1997年12月去世,年93歲。現在,他們的眾多兒孫有的住台灣,有的在海外經商、求學,曾有信致大陸親友說:“會永遠記得自己是中國人,根在浙江。”
王國維的五子慈明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50年代隨工業基地轉移至四川,退休前是四川量具刃具廠總工程師,是頗有名望的機械專家,現已83歲,與二子二女長居成都。王國維的六子登明,畢業於上海中法大學,先從教於杭州之江醫學院,後為上海醫科大學教授,一生從事醫學、藥劑學的研究和教學,曾參與國家科研課題攻關,成果頗豐。1997年3月病故,享年78歲。生有三女,長女令之曾任教於安徽阜陽師範學院,80年代遷到上海從事古籍研究工作。
一海相隔,同胞分離幾十年,灑下幾多相思淚,做過多少團圓夢?上海的王登明生前常常向南翹首仰望,每逢春節、中秋節,備上水酒,遙祝遠在異鄉的親人早日返回家鄉。
70多年過去了,王國維的後裔今何在?
1911年王國維一家東渡日本時,次子高明9歲,留在家鄉塾書啟蒙。稍長,父親歸國就隨往上海,先後就讀於吳興裏中學、育才中學;18歲進上海郵政局工作,抗戰期間隨郵政總局遷徙內地,勝利後回到南京。解放初在北京郵電部工作。他矢誌繼承父業,效法父親學古籍,習國學,專心於詞學。60年代受聘於中華書局任古籍編輯,曾編著出版《人間詞話校訂》、《蕙風詞話校訂》和《李清照集校注》,與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唐圭璋合著《全宋詞》,196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69年,王高明遭誣陷被打成“特務”,大量文稿和一批珍貴書籍被毀。11月的一天,他默默地來到頤和園昆明湖,麵對一湖寒水,撫今追昔,悲哀欲絕,因遊客太多投湖不成,第二天在家中服毒藥自盡,年67歲。高明生有三子一女。長子慶新大學畢業後入伍參加抗美援朝,歸國後在總參防化學院任職,1982年退休,現與一兒一女同居北京。次子慶同解放初在軍隊任職,1958年被劃為右派,遣送廣西林場當伐木工,後被遣返家鄉農村當農民。1978年平反後當中學教師、校長,1985年離休,現居海寧,生有一男一女。他是海寧市政協委員,常去北京祭奠祖父和父親亡靈。
王國維自沉時,身上留有遺書寫著“送西院十八號王貞明先生收”。王貞明是王國維的三子。父亡此年,他從上海滬江大學轉學到北京讀燕京大學,正住在清華園寓所。大學畢業後任職於上海海關。抗戰勝利這一年,他和弟弟紀明(王國維四子,時在天津海關任職)同時受派接管台灣高雄海關。次年,貞明的繼母潘氏攜同女兒東明、鬆明至台灣。潘氏、紀明、鬆明於六七十年代相繼離世。貞明於1997年12月去世,年93歲。現在,他們的眾多兒孫有的住台灣,有的在海外經商、求學,曾有信致大陸親友說:“會永遠記得自己是中國人,根在浙江。”
王國維的五子慈明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50年代隨工業基地轉移至四川,退休前是四川量具刃具廠總工程師,是頗有名望的機械專家,現已83歲,與二子二女長居成都。王國維的六子登明,畢業於上海中法大學,先從教於杭州之江醫學院,後為上海醫科大學教授,一生從事醫學、藥劑學的研究和教學,曾參與國家科研課題攻關,成果頗豐。1997年3月病故,享年78歲。生有三女,長女令之曾任教於安徽阜陽師範學院,80年代遷到上海從事古籍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