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的兒女們(2 / 2)

一海相隔,同胞分離幾十年,灑下幾多相思淚,做過多少團圓夢?上海的王登明生前常常向南翹首仰望,每逢春節、中秋節,備上水酒,遙祝遠在異鄉的親人早日返回家鄉。

一石激起千重浪

1983年8月8日,台灣《聯合報》發表王國維三子貞明和長女東明的特稿《父親之死及其他》、《最是人間留不住》。兄妹倆緬懷父親,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消息傳到大陸,上海、北京、重慶的王氏後人非常欣喜,這是有關彼岸王氏後人最確切的唯一訊息,於是紛紛致信有關部門,表達渴盼河山一統、骨肉團聚的急切心情。

一石激起千重浪,大陸學術界波瀾複起,重提王國維,對他的死因爭議紛紜。國學大師王國維自沉後,留給人間一個難解的謎:他是殉大清王朝還是殉中華文化?60年來被列為世界文化懸案。王氏兄妹回憶父親去世前後的情景,寫道:“父親自盡與大哥(潛明)病逝有很大關係。父親最愛大哥,大哥病逝給父親很深的打擊,已是鬱鬱難歡,而羅振玉先生又不聲不響地偷偷把大嫂帶回娘家,還拒收恤金……可是麵對的是數十年培植資助他的摯友和共同研究學問的夥伴,卻是一件痛苦的事。……此事後,不再見父親的歡顏,不及一年他投湖自盡了。”兄妹倆否定“殉清”之說,寫道,“其實父親隻是一顆棋,也是他(指羅振玉)預布的羽翼……漸漸地父親感覺到已卷入‘渾濁世界’的大漩渦,必須脫身出來,因此婉拒代繕奏章,代遞奏折,代為進言,並表示‘閉門授徒以自給’,以求心安理得,羅氏對父親的態度頗為不滿……”王東明撰文指出:“王氏後人大都秉性沉默,且有不少流寓海外的,不能廣集多方意見,僅憑羅氏家人之言作成結論,自有偏差。”

懸案終於有了一個答案。貞明是當年在北京時王國維身邊最親近的男兒,父亡之時,他最早一個奔赴出事地點,最早讀到父親遺書,手頭又握有第一手資料;東明是王國維最寵愛的女兒,相處時間最長,熟悉其性格和內心世界,因而他倆的話應該說是真實可信的。相當長的時間裏王氏後人默默承受生活的重負,沒有拋頭露臉,結果隱沒在史學家的目光之外。如今終於有人開口說話,王國維死因之謎似乎沒有爭論的必要了。

重返家園月兒圓

台灣王氏兄妹發表署名文章之後,大陸的親友們與之聯係,有了書信往來。月亮總是要圓的。1987年10月7日正是傳統中秋佳節,東明、慈明、登明會聚在香港一家旅行社,世事已變,親情更濃。姐姐和弟弟抱頭相擁,哽哽咽咽敘說悲喜參半的往昔。

1990年中秋,闊別故土53年的王東明踏上了“尋根之路”。10月3日上午9時許,她和弟弟登明、侄兒慶同由地方領導陪同,來到鹽官鎮西南隅,走進按原樣修複的王國維故居。故居臨錢塘江,可以望見江潮,是一座木結構庭院式建築,共二進,前為平屋,後進樓房,各為三間九檁,前院後院栽著丹桂、臘梅、石榴、紅楓等四季花木,略以湖石點綴。王國維11歲時,全家從喧鬧的市肆搬遷於此,後來他遊學在外,每年總要回來居住一段時間。後進樓上是他的居室和書房,他在這裏寫下了《宿硤石》、《蠶》、《秀州》、《過石門》等詩,撰寫了《兩浙古刊本考》、《五代兩床監本考》草稿和《密韻樓藏書誌》。東明、慈明、登明等兒女在此度過童年。王國維逝世後,1928年潘氏夫人帶著年幼的兒女返回老家,東明初進鎮上的學堂念書。直至1937年日寇入侵才逃難離鄉。身處異鄉幾十年,“西城老屋”常在東明的夢中再現。如今目睹舊物,她感慨萬千,不由說:“這裏太好了!太好了!”

當晚,圓月高懸,東明和弟弟、侄兒共度中秋良宵,話說別後春秋。

王東明在家鄉住了3天,看了中秋大潮。離別前,她替年高不能隨行的哥哥貞明帶上一瓶故鄉水,一把故鄉土。回到台灣,她又致信登明,由她出資鑄造一尊1.82米高的王國維銅像捐給故鄉,擺放在故居供人瞻仰。

1994年9月中秋,王東明重返大陸觀光旅遊,探望親友,弟弟登明、侄兒慶新陪遊,逛富麗堂皇的故宮,登雄偉壯觀的八達嶺長城,遊多彩多姿的北海公園……這一次,她行程萬裏,赴重慶、成都,到烏魯木齊,探望她的弟弟和兒孫輩至親。中秋節之夜,她來到頤和園昆明湖畔,麵向一湖秋水,告慰父親的亡靈……

1997年9月,清華大學為紀念王國維誕辰120周年舉行紀念活動,她應邀出席,代表台灣的親屬在北京西郊父親墓前、紀念碑下獻花灑酒,祭祖慰靈……她向親友表達心願,說:“我年紀大了,自覺身體還好可以走動,隻想著多看看家鄉,多和親人聚一聚,如果實現了‘三通’,不用轉道香港直接飛回來,那該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