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教授說,目前在美國大學的中文係教學中,簡體拚音和繁體注音兩套體係並存。她認為兩套體係各有特點。簡體拚音體係,漢字的認寫容易,拚音卻易與英語字母混淆;繁體注音體係,漢字的認寫困難,但因注音符號與英語字母完全不同,學生在拚讀漢字時,反而比較準確。馬教授說,她在教學中,不拘一格,兩種體係都使用。具體說,一、二年級的學生,學的是拚音與簡體字,三年級時,增加注音與繁體字的教學。她認為,目前社會上既然兩種體係並存,繁簡體共用,就應該讓學生都有所了解。這有利於學生接受更多的中文信息。
談到教學方式時,馬教授說:“美國的學生與中國學生不一樣。他們思維敏捷活躍,不拘常規,常常提出一些古怪的問題,因此,課堂問答式、即興式的教學形式,他們更易接受。另外,錄音、錄相、圖片等有形教學形式,也是經常采用的。”在談到這些有形教學手段時,馬教授強調說,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和“台灣駐美國文化辦事處”,都給予了她很大支持,為她提供了很多錄相帶、錄音帶以及圖書、圖片、服裝等。對此她表示感謝。
馬教授說,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在世界曆史上從來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為傳播中華民族文化而努力。為此,她曾兩次放棄暑假休息,到法國的鬱塞斯美洲大學,為歐洲的中學生教授初級漢語與中國文化。1991年到1992年,她還應美國教育部中央電化教育協會的邀請,自編教材,通過人造衛星電視傳播網,為中學生現場教授中文。這套長達一年多的教學節目播出後,深受學生和專家好評。
國家、民族的強大與繁榮,深深影響著其文化的傳播。近十幾年來,由於中國大陸實行了改革開放,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國際地位越來越重要,外國學習中文的人也越來越多。作為一個中國人,馬金妹為此而感到自豪。她希望中國發展得更快更好。
去年,馬金妹教授作為林肯大學三位代表之一,到北京出席了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和非政府組織世界婦女論壇。她告訴我,她在北京開會期間,還同副校長湯爾斯博士、特殊語種研究中心主任卡羅博士一起,到濟南看望了正在山東師範大學留學的林肯大學留學生,並到文化聖地曲阜參觀了孔府、孔廟、孔林。大陸之行,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說,她雖出生於南京,但一歲時就隨父母離開大陸到了台灣,以後又到美國,從未回過大陸。近幾年,回大陸探過親的父母和在四川、廣州等地投資辦企業的弟弟多次打電話告訴她,說大陸改革開放之後,發展很快,讓她有機會回去看看。在美國結識的一些在大陸大學工作的朋友,也多次邀請她回國訪問,但因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回去。想不到這次世婦會,讓她一償夙願。“北京的繁華讓我吃驚”,馬教授說,“其現代化的程度不亞於美國的大城市,與想象中古色古香的皇皇都城相去甚遠,這多少讓我感到有點惆悵與失望。但是,雖然少了點尋古訪幽的心情,大陸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畢竟是讓人興奮的事。台灣和旅居海外的中國人,都希望中國能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並為其強大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