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中華,修我長城”(2 / 2)

台灣東吳大學曾祥鐸教授認為:世界曆史上,古代的亞曆山大、凱撒與拿破侖皆想征服全世界,20世紀的希特勒與日本軍閥也想征服世界。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傳統理念是“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修長城則是為了免遭侵略。到了近代,列強多從沿海入侵,又使用飛機大炮,長城的國防作用減弱,但精神作用卻大為增強。抗戰時代一曲《長城謠》,不知鼓舞起多少中國人抗日的壯誌。《義勇軍進行曲》號召國人“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更被西方譽為“中國的馬賽曲”,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因之,萬裏長城具有實際價值與精神價值,確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曾教授的演說引起強烈共鳴,全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研究萬裏長城,再造人類新文明

長城是人類社會現存最宏偉的文化遺產。除作為曆史的豐碑反映上下二千年中華多民族國家的滄桑變遷外,它還是中華民族偉大力量的象征、文學藝術的寶藏、旅遊觀光的勝地。“愛我中華,修我長城”,恰是使長城永存於世,並進行深入研究與開發的睿智決策,因之受到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歡迎。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侯仁之教授在長城國際學術研討會總結發言時指出:長城是古代中國的一部總結,未來中國的一種預言。隻有超越物質長城的殘牆、廢堞、斑剝的雄關、圮缺的營盤,才能感觸到它的魂魄、精神、氣質,鳥瞰它的全部履曆,分享其所攜帶的關於古代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天文、地質、生態、建築等方麵的豐富信息,獲取過去、現在、未來時空中運動著的精神實質,從而使萬裏長城有新的視點高度,有沛然不竭的生命力。我們今天研究長城,既要作為了解中國曆史的一把鑰匙,更要努力揭示其豐富內涵,溝通古今中外,再造人類新的文明。

長城加快走向世界

日中建築技術交流會會長、鬆山芭蕾舞團團長清水正夫先生認為:“萬裏長城是一個從衛星上也能清楚看到的具有宇宙規模的宏偉建築,它代表著具有悠久曆史的地球的偉大形象。萬裏長城既是中國人民修建的偉大建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璀璨瑰寶。”

誠然,許多國外有識之士和科學工作者,已經不遠萬裏來到中國,跋涉於洪荒大漠,用他們的眼睛、照相機、攝像機采擷長城的壯美輝煌,並把自己的感受介紹給自己國家的人民。這當然是外在的、感性的認識。而這次萬裏長城紀念活動,則使國際友人對長城進行理性思考,並探究其深刻內涵。

在藝術和文化的發生起源問題上,西方學術界一度有過歐洲中心說的誤區。其實,早在“絲綢之路”開通之時,長城就是中國、印度、伊斯蘭和希臘羅馬歐洲四大文化體係交彙的紐帶。民族文化在保持個性的同時相互吸引而達於趨同。從人類文明整體走向的宏觀高度來探索長城底蘊的交流,無疑更益於長城進一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