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哉!中山陵(1 / 2)

明代無梁殿,名人蠟像館

“中宏外拱,勝甲一邑”的明代建築傑作無梁殿,現在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30年時,國民黨政府將其改建為國民革命陣亡將士紀念堂。殿內三個法圈各嵌石碑一塊,分別鐫刻“國民革命陣亡將士之靈位”、《國父遺囑》等,四壁鑲嵌110塊石碑,刻有北伐諸役陣亡將士姓名、階級,約3.3萬人。1981年,得以複原整新。1993年,孫中山紀念館以“中華之光”為主題,在無梁殿建起蠟像館,塑造了10組動態場麵,表現辛亥革命中的10大曆史事件,再現了孫中山、黃興、蔡鍔、廖仲愷、周恩來等曆史風雲人物當年的英姿。蠟像館賦予了無梁殿新的曆史意義。

英烈公墓,碑石高聳

坐落於紫金山北麓的航空烈士公墓,係1932年建造,占地50畝,那時,這裏長眠著168位中國和援華的外國飛行員。日本侵占南京後,公墓遭到毀滅性的破壞。1985年到1995年,原中山陵園管理處按公墓原設計,投資500多萬元人民幣進行複建。

抗戰勝利50周年時又特地新建“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主碑高15米,為目前世界之最,碑群中的30多塊黑色磨光花崗石的英烈碑,用中英俄3國文字鐫刻著3294名中國、美國、前蘇聯、韓國援華的抗日航空烈士的英名。在公墓修複後,舉行了幾次較大規模的祭掃和紀念活動,烈士的親屬紛紛從海內外趕來參加。1995年9月3日,陳香梅女士在“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揭碑儀式上激動地說:“大陸做了一件大得人心的好事情”。

修建陵園,各方囊助

中山陵園先後還修繕和重建了正氣亭、永豐社、永慕廬、議政亭、仰止亭、音樂台、流徽榭、行健亭,翻新和改造了從太平門進陵的道路,並在5公裏長的道路兩旁根據景區的不同需要,分別安裝了200多盞古亭燈和休閑燈;按照國家旅遊城市的標準,投資200多萬元製作了420多塊景區識別牌,實現了公共信息圖形符號標準化。

近年來,中山陵園的修複和重建的保護工作,屢屢得到海內外有識之士的囊助。由台灣海峽兩岸商務協調會張平沼先生捐資建造的“博愛閣”已經屹立在“天下第一梅山”——梅花山之巔。由香港意利輝投資有限公司張健、蔣明兩位先生捐資建造的“中山書院”已在當年中山文化教育館的舊址上落成。開放以來,廣泛開展了對孫中山先生的紀念活動,進行中山思想研究和學術文化交流。

古跡薈萃,景致無雙

中山陵園文物古跡薈萃。其中還有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明孝陵(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墓)。江蘇省及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1處,如鄧演達墓、譚延墓、三絕碑、靈如塔等。此外,還有大敬愛寺、定從寺等古寺名刹,有孫權墓、明代功臣墓群等200餘處。

明代無梁殿,名人蠟像館

“中宏外拱,勝甲一邑”的明代建築傑作無梁殿,現在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30年時,國民黨政府將其改建為國民革命陣亡將士紀念堂。殿內三個法圈各嵌石碑一塊,分別鐫刻“國民革命陣亡將士之靈位”、《國父遺囑》等,四壁鑲嵌110塊石碑,刻有北伐諸役陣亡將士姓名、階級,約3.3萬人。1981年,得以複原整新。1993年,孫中山紀念館以“中華之光”為主題,在無梁殿建起蠟像館,塑造了10組動態場麵,表現辛亥革命中的10大曆史事件,再現了孫中山、黃興、蔡鍔、廖仲愷、周恩來等曆史風雲人物當年的英姿。蠟像館賦予了無梁殿新的曆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