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膠州的鄉村生態文明建設(2 / 3)

要想做到這一點,膠州認識到必須硬件建設先行,從而加大投入構築市、鎮、村三級聯動的公共服務體係。我在采訪中看到,投資7億元規劃建設的文化、會展、體育三大中心已經封頂;投資1.2億元建設的集博覽、會展、演出於一體的中國秧歌城遊人不斷。另外,前幾年建成投用的三裏河公園、秧歌廣場、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應有盡有,搭建起了多元素、立體化的群眾文化活動場所。

在文化硬件設施上,膠州舍得花錢,也精於花錢,而且在鎮村活動場所的建設上頻出大手筆,實現了鎮鎮有綜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動室,632個村莊建起農家書屋。全市有540個村達到了有設施、有設備、有隊伍、有活動、有檔案的“五有”標準。同時,投資90萬元建立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中心,在全市18個鎮(街道辦事處)設基層點站,360個村設基層共享點,實現了文化信息互動一體化,打造起“弘揚時代主旋律、豐富群眾精神生活”的前沿陣地。

在這些前沿陣地上,活躍著3支隊伍:

第一支是文化研創隊伍。他們與南開大學聯姻,成立了南開大學膠州曆史文化研究中心,加強對膠州市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開發、利用,並立足群眾需求,立足重塑農民新形象這一需求,組織創作了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最終要達到把文化“種下去”的目的。對此,膠州市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種就種到民間去,讓優秀的文化紮根,紮根到群眾的心裏,影響到群眾的思想裏,紮根後進行培育,讓先進文化在群眾中生根、開發、結果。”

第二支是骨幹演藝隊伍。要想把文化“種下去”,就要先把文化“送下去”,而骨幹演藝隊伍就是要起到這一作用。為此,膠州不僅扶持成立了秧歌、茂腔等藝術培訓班,加強文化人才的培訓指導,還規劃要求每年要培訓業務骨幹1500人以上。對此,膠州市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送就送到田間地頭,進村入戶,送到一切群眾樂意去的場合,並與群眾產生互動。”目前,膠州市有文藝演出隊200餘支,文藝骨幹近6000人。

第三支是民間團體隊伍。在骨幹演藝隊伍的代動下,群眾文化活動隨之遍地開花,膠州市80%以上的村莊建立了鑼鼓隊、柔力球隊、茂腔柳腔劇團等民間團體,所有村莊都建立起秧歌隊。我在馬店鎮一個村級秧歌隊了解到,他們一年的演出超過300場。另外,膠州還加大對文化傳承人、老藝人的挖掘培養力度,全市先後湧現出近500餘名民間文化藝人,真正實現了到群眾中“找”文化,讓群眾“演”文化,讓群眾最大限度“享受”文化。

可見,膠州的群眾文化已形成氣候,也由此培育出諸多文化名牌,包括先後被國家有關部門和組織命名的“中國秧歌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剪紙之鄉”等。另外,膠州秧歌和茂腔已經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和八角鼓被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舞蹈家協會每兩年會在膠州舉辦一次中國秧歌節,而膠州市每年都要搞秧歌大賽,全國各地來此參賽的秧歌隊有數十支,每次的受眾多達數十萬人,充分展現了大秧歌的魅力。

就像東北人喜歡“二人傳”一樣,膠州人非常喜歡大秧歌和茂腔。至於這兩種傳統藝術形式在當地的魅力,由民間流傳的順口溜“聽到鑼鼓點,丟下筷子擱下碗”、“一不小心入了迷,針紮到了指頭上,餅子貼到了鍋沿上”等,便可見一斑。即可看出。膠州秧歌的傳承人吳英民對我講起扭秧歌時的感受:“一聽到鑼鼓點,身子就不由自主地扭起來了;一扭起來,就什麼都忘了。”

據膠州市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開展的“文化惠民村村行”活動,主要內容有5項:一是送演出,組織專業和業餘的演出隊伍上百支,深入到每個村去演出;二是送圖書,送到800多個農家書屋;三是送電影,啟動公益電影工程;四是送法律法規,教育群眾遵紀守法,保護文物;五是送輔導,為每個村輔導一批文化骨幹。通過這些形式,滿足群眾文化求知、求美、求樂的要求。

這位負責人還說:“當人文形成一種生態後,群眾的自覺行為就超過了行政命令;當人們把文化當做一種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時,就會更加渴望得到知識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這在膠州市得到了很好的驗證。我在膠州新華書店看到好多人在看書,其中老人大都帶著孩子,青年大都是中學生。書城董事長彭周業說,膠州人愛讀書已成為一種風氣。他還透露,膠州新華書店年圖書音影的銷售額達到6500多萬元,是目前全省縣級書店中最大的。

在膠州,我還發現這樣幾種現象:扭秧歌的人多,多到男女老少無人不會扭;唱茂腔的人多,多到幾乎能說話的人就能唱幾句;搞書畫的多,全市省級以上書畫協會會員就有200多名;讀書藏書的戶多,藏書萬冊以上的就有好幾名;熱愛剪紙藝術的多,能上市銷售的戶不下千家;愛樂器的多,吹拉彈唱的民間藝人到處可見。關鍵在於,參與活動的人們個個臉上洋溢著笑容,可見文化活動的興盛在不斷提升著他們的幸福指數。

3.

在社會環境方麵,膠州一直在倡樹新風,重塑農民形象。

自2006年以來,膠州市在新農村建設方麵頻出大手筆,比如政府方麵投入1.8億元,進而“撬動”起4億多元社會資金與525萬個義務工,使膠州的新農村建設由朦朧的藍圖變成了現實畫卷——所有村莊實現了硬化、亮化、淨化、綠化和美化,另有964個農村超市、717個衛生室和610個為民服務代辦點覆蓋了所有村莊,同時,城鎮一體化的公共服務體係也延伸到了所有鎮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