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農業和造林綠化等方麵,膠州市也投入巨資,初步構建起4個“15萬畝”的糧食、蔬菜、花生、果品等優勢主導產業生產格局,以及以畜牧和水產為主導的養殖產業格局,為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統籌城鄉方麵,膠州市本著“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原則,大力推行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人和城裏人同享改革發展成果,到2010年該市政府實事工程規模達到16億元,有力推動了教育、衛生、保障、救助等民生事業均衡協調發展。全市社會保障體係由擴麵向提標轉變,新農合村戶覆蓋率達到雙100%,一二三級醫院報銷比例平均比2006年提高20%,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城鄉居民低保標準均提高到新水平;城鄉醫療救助範圍、病種、標準實現了“兩擴大、一提高”;現有城市低保戶、農村低保家庭均實現“應保盡保,應保必保”。
物資文明和精神文明能互相影響,但不可互相代替,因為物質文明了,精神上不一定文明,甚至會偏向極端。於是,重塑農民新形象就成了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膠州市的決策者認為,農村“硬件”改善之後,甚至在改善之中,就應該把“軟件”搞上去,不能做那種“硬件”投了千千萬而陋習仍然不改的事,不能讓新農村裏長久住著“老”農民。
2009年6月,膠州市出台了《開展推樹文明新風活動的意見》,提出“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農民主體”,以及“因村製宜、引導教育,以點帶麵、全麵提升”,確定推樹“潔淨之風、德孝之風、互助之風、學習之風、和美之風”,“讓五種新風吹佛農民的心靈,用三年時間顯著提升鄉風文明”。
2011年3月又出台《進一步開展“五種新風”推樹活動的意見》,確定持續推樹“五種新風”,建立潔淨新機製,樹立德孝新觀念,拓展互助新領域,探索學習新途徑,追求和美新境界。
現如今,“五種新風”已成為開啟膠州農民文明生活的“五把鑰匙。”對此,接受我采訪的劉家村村民劉信忠笑嗬嗬地說:“這‘五風’一刮,把人都刮精神了。”
我還了解到,膠州市推樹“潔淨之風”重在建立農村環境衛生管理機製。目前,418個村建立了專業保潔隊伍,102個村成立了物業公司,585個村實現了生活垃圾“村集→鎮收→市處理”。除此之外,還做到了幾項入戶工作:改水,農村飲用水改為自來水;改廁,農村茅廁改成新式的;改灶,柴禾灶改成節能爐。同時,通過市場化運作和聯戶包片等形式,解決了“三大堆”等老大難問題,農村家家戶戶院裏潔淨了,屋裏潔淨了,桌子上潔淨了,炕上潔淨了,身上衣服潔淨了,人的頭臉也潔淨了。
此外,該市各個村莊還製定環境衛生公約,開展“潔淨之街”和“潔淨之家”爭創活動,農民的生活陋習明顯減少,講衛生成為每個人的習慣。膠州市三裏河公園的環保工人告訴我,3華裏長的公園北岸隻有他們兩個環衛工,但一直很潔淨,原因是人們的素質高了,基本上沒有亂丟垃圾的現象。
在“德孝之風”的倡樹中,膠州推行“一卡二榜三處罰”:一卡是養老聯係卡,二榜是孝星榜和不孝榜;三處罰是對養老好的上紅榜,不好的上白榜。該市每年都進行孝星評選,村鎮都成立了德孝監督、青年敬老、婦女禁賭等組織,製定了《養老協議》和《村民榮辱檔案》;開展“做文明守信用好農民”,評選好媳婦、好婆婆和文明信用戶,設置“孝敬之星”公開欄;通過廣電、網絡和報紙等傳媒,推廣厚養薄葬和喜事簡辦等新風氣。
“你幫我,我幫你,一人有難大家幫”,在膠州也成了風氣。據采訪調查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膠州市72%的村成立了互助組織,組建了470個專業合作社,36村設立了互助基金,構建起了生活互幫體係。還有生產互助,如果在生產上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可以招之即來。進而,形成了與鄰為友、和睦共處的鄰裏關係。與此同時,開展城鄉共建活動,深化“科室聯村”和“村企聯手”舉措,包括:文明單位與村莊一幫一、多幫一;引導組建合作社,開展信息、技術互幫互助。
在膠州市,很多村莊都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學習型家庭評選活動,我在該市北關街道辦事處律家村采訪了一戶學習型家庭,發現這個家庭藏書超過萬冊,隨便問問讀了些啥書,男女老少都能順口說上幾部,問其中內容也大都對答如流。
為了打造“學習之風”的載體,膠州市建設了文明示範街、宣傳欄、宣傳隊及文體場所,包括打造了630條唐詩宋詞、三字經、二十四孝、古代育人經典、文明公約等文化街,並通過評選最喜歡的一本書、征文比賽等活動,營造學習氣氛。目前,已經湧現了一批文化人,其中農民書畫家、作家達210多名。
在北辛置村,我看到在一麵麵街牆上,繪畫著不同風格的山水、花鳥、人物畫等,其中有油畫,也有國畫;有工筆、也有寫意。村文書宋起業介紹,村裏搞文化上牆投資10萬元,綠化投了5萬元,汙水處理投入20萬元,健身器材投入7萬元,一早一晚扭秧歌唱茂腔在群眾中成了風氣,多年來村裏沒出過一起刑事案件,沒有一戶違反計劃生育規定等。
“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從我做起。”三裏河公園樹立著這樣的標語,充分反映了膠州人建設生態文明鄉村重建人文生態的精神,也向人們展示著膠州經驗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