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膏脂學說”中的“汙血病”的認識(1 / 1)

四、中醫治療

■ 中醫對“膏脂學說”中的“汙血病”的認識

《靈樞·衛氣失常》記載:“人有肥有膏有肉。……膕(音國,膝蓋後彎腿處)肉堅,皮滿者,肥。膕肉不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膏者其肉淖,……脂者其肉堅。……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肉者,身體容大。脂者,其身收小。……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肉者多血則充形,充形則平。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此別於眾人者也。……眾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與氣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稱其身,命曰眾人。”

可以看出,當時將形體異於常人的分為“肥、膏、肉”三類。“肥”類人比較豐滿但不臃腫,為多“脂”也;“膏”類人則肥胖且臃腫;“肉”類人是比較健壯,故身體容大而膏、脂、肉發育平衡。

綜上論述可以認為:“脂”來源於水穀,乃人體營養物質之一,可存在於血中,與血互為化生;“脂”並不是越多越好,膏、脂、肉需保持在一定平衡狀態,才能使人體形豐滿健美;若“脂”過多,則會導致如“膏”一樣臃腫肥胖的不健康體形。這可看作是淵源於《內經》的中醫“膏脂學說”,是認識本病的理論依據。

中醫雖無血脂的概念,但對人體“脂”、“膏”則早已有所認識,常把膏脂並稱,且由於過多的膏脂濁化而成為濕濁、痰濁,使氣血運行障礙,髒腑功能失調,成為“汙血”,即不潔之血,而成為高脂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