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對高脂血症的治療原則
中醫認為,當人腎氣漸衰,腎陽腎陰皆虛,肝火易妄動,導致肝陽上亢,甚則化火,木旺則克土,引起胃脾功能失調,實熱鬱結,痰濕內生、濁阻而引起高脂血症。進一步發展到痰濕濁阻愈甚,最終導致經脈阻塞而出現胸痹心痛等冠心病症狀。因而中醫多采用滋陰補腎、清熱化痰、健脾利濕的原則治療高脂血症。
滋陰補腎。高脂血症患者伴有年邁體衰、腰膝酸軟、耳鳴眼花、舌苔薄、舌質紅、脈沉細時,則屬虛證。可用製首烏(大便幹燥者用生首烏)、葛根、麥冬、生地(大便稀溏者去除)、黑芝麻、沙參、菟絲子、桑寄生、黃精、杜仲等中草藥配伍使用。
祛濕除痰。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伴有四肢倦怠、腹脹、食欲不振、咳嗽多痰、大便溏瀉、脈滑、舌苔膩者,可以用陳皮、半夏、竹茹、茯苓、膽南星、自金丸(包煎)、杏仁、沙參、全瓜蔞等中草藥配伍使用。
清肝瀉火。若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同時伴有麵紅目赤、心煩易怒、口幹舌燥、大便幹、脈弦、舌苔黃膩,則提示這類患者多並發高血壓,應用瀉法。常用鉤藤、葛根、草決明、黃芩、菊花、大黃、生地等中草藥配伍使用。
活血化瘀。如果患者血脂增高且有心痛胸悶、痛處固定、脈弦、舌苔薄、舌質紫暗,說明患者氣滯血瘀並可能患有冠心病。可選用丹參、生蒲黃、紅花、茺蔚子、赤芍、川芎等中草藥配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