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從小養成善於與人合作的好習慣(4)(3 / 3)

兒童生來應該是愛說好動、天真活潑的。但如果他們長期不與人交流,缺少父母的情感關愛,就會逐漸變得沉默寡言、冷漠、害怕交往。

貞貞的童年跟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很少,爸爸在外地工作,媽媽又要每天上班,就請了個小保姆來照顧她。這時本是一個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但是貞貞卻成天隻能默默地跟玩具做伴。

日複一日,孩子在這樣無聲的環境裏度過了漫長的兩年,到該上幼兒園的年齡了,媽媽把小貞貞送去幼兒園。在上學的第一天,當貞貞看到那麼多陌生的麵孔時,卻嚇得直往媽媽懷裏鑽,還一直喊著:“媽媽,我不上學,我要回家。”

在幼兒園的日子裏,貞貞也從不與同伴一起玩,上課時從不敢舉手發言,老師提問時,她囁囁嚅嚅,同伴在一起開心地玩時,她總縮在旁邊不出聲,鬱鬱寡歡……

從孩子的天性來說,都是樂群好交的,那些孤僻離群的孩子大多數不是緣於天生,而是由於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

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幾點來改正孩子孤僻離群的壞習慣:第一,家長要和睦相處、互敬互愛。孩子生活在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才能更好地感受家庭的溫暖,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父母要積極改善與孩子的關係,不要用傷害的語言或消極語言批評孩子。多給孩子一些溫暖,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和健康,每天抽時間與孩子遊戲、散步、交談,使孩子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心中得到愛的滿足,建立安全感。第二,家長應該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最好讓孩子從小生活在同齡孩子的群體中。托兒所、幼兒園是孩子們的世界,在與同齡人一起生活過程中,孩子會相互教會怎麼生活、怎麼相處、怎麼玩耍。孩子在家裏,父母往往處處都依著他,可在群體之中,就得平等相處,這實際上克服了獨生子女本身的不足。參加集體活動是提高交往活動的重要途徑。孩子在集體活動中,不僅可以結識許多的小夥伴,還可以在了解他人的基礎上了解自己,學會用集體交往的規則調節自己的言行,學會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諒解他人,樂於助人,學會調節集體和個人的關係。第三,家長要教育孩子在平等的原則上結交朋友。凡是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比較要好的朋友,孩子和朋友交往過程中,家長要教育孩子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互相信賴,彼此尊重。對於愛搗亂、愛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在家裏,家長要教育他:“你這樣下去,沒有一個小朋友會和你一起玩了,老師也不會喜歡你的。”在幼兒園,老師應利用孩子的“從眾心理”,使他看到整個班級是團結的、守紀律的,一個人搗亂、逞能是不受歡迎的,使他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慢慢孩子就會同化於集體之中。第四,為孩子創造與外界交往的機會。父母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同伴多交往。比如,家長可利用節假日多帶孩子到公共場合玩或常帶孩子走親戚、訪朋友;也可以請孩子的小夥伴到家中來和孩子一起玩。在這些活動中,有意識地增加孩子與人交談的機會,讓他感受到與人交往的快樂。第五,改正不良品質。幫助孩子改正那些不利於團結的個性品質,如驕傲、吝嗇、自私等,培養孩子無私、誠實、向上、勇敢的品格,隻有這樣的孩子,在小夥伴中才是最有吸引力的。第六,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可讓孩子多和同伴交往,教育孩子吃的東西要分給別人吃,玩的東西要和別人一起玩。孩子在交往、玩耍時,爸爸媽媽最好讓他和較大的孩子在一起,這樣,不僅較大的孩子可以適當帶領、照顧他,而且可以製止孩子的“獨占”、“掠奪”行為,因為大一點的孩子有一定的自衛能力,而小一點的孩子則往往能服從較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