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從小養成善於與人合作的好習慣(4)(2 / 3)

小強的老師也意識到自己由於不了解小強的實際情況,不是在滿足小強的需要的基礎上對小強提出要求,而隻一味地要求小強像其他同學一樣遵守紀律,結果適得其反,使小強產生了對老師的抵觸情緒。發現問題以後,小強的父母與老師積極配合,使小強改正了壞習慣,和老師的關係也變得融洽了。

有的孩子內心孤僻,不善於和外界交流,對老師存有一種戒備心理,不由自主地表現出抵觸老師的言行。對此,老師要以真誠的愛來感化孩子,讓孩子敞開心扉,接納老師。

曉燕上五年級的時候,她的父親因為犯法被判入獄,母親靠賣水果養家。據老師介紹,曉燕以前在縣城的一所公辦小學讀書,由於父親的緣故,再加上家裏窮,曉燕在學校裏經常受到欺侮,有一段時間幹脆就不去上學了,後來才轉到了這裏的鄉鎮小學。

但是,曾經受到的傷害已經深深烙在曉燕幼小的心裏。在學校,曉燕不學習,老師問她,她就說:“我就不好好學,我學好了,你們就要掙我家的錢。”這句話讓老師倍感心疼。她和其他孩子們商量,決定以實際行動來幫助曉燕。於是,孩子們從家裏帶來吃的、衣服、鞋子等,課間休息時和曉燕一起做遊戲。慢慢地,曉燕不再那麼抵觸老師了。兩個多月過去後,曉燕學習的勁頭明顯提高了許多,臉上漸漸有了開心的笑容。

那麼,怎樣幫助孩子消除對老師的抵觸情緒呢?一是當家長發現孩子對老師有抵觸情緒時,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種寬鬆、自由地發表意見的心理氛圍。讓孩子毫不隱瞞地講清楚受批評的原因、自己的態度和被批評時的心情時,家長要認真傾聽,並采取適宜的方法解決。如果是屬於孩子認識偏激或行為錯誤時,家長要積極引導;如果是屬於老師處理問題存在片麵性或有失誤時,家長要積極主動與老師交換意見,以化解孩子的抵觸心理。二是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創造情景讓孩子親身體會老師的難處,並在這個過程中改善師生間的關係,減輕或避免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切忌在沒搞清事實真相之前,就簡單粗暴地批評孩子或對老師表示不滿。這既不能使孩子從中受到教育,也不能緩解師生間的矛盾,還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也有的家長對孩子一向很溺愛,不能客觀地看待孩子,覺得孩子什麼都好。一旦孩子對老師有意見,就不假思索地指責老師。家長這種不經調查研究、草率表態的做法,將助長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並對孩子的人格形成產生極壞的負麵影響。三是家長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老師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為,這對家長和老師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是極其重要的。老師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對班上每一個學生都有很全麵的了解,所以在評價學生時總會產生一些偏差,如果此時家長能及時提供孩子的日常行為狀況,有利於老師實施教育。同時,家長也應該逐步將孩子視為一個求知的學生,而不再是成天被捧著的、被護著的小寶貝。

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更好地成長,就必須盡可能避免孩子由於對老師的抵觸情緒而產生的不愉快。同時,要讓孩子懂得,對老師的尊重並不等於認為老師做得都對,對老師有意見就應該向老師提出來,隻是需要講究一些策略。

9.糾正孩子孤僻離群的壞習慣

調查表明,很大一部分孩子存在孤僻離群、不愛與人交往的問題。尤其是獨生子女更容易形成這種習慣。特別是有些獨生子女,由於家長長期嬌生慣養,放縱不管,使孩子非常任性,喜歡獨來獨往。生活中隻有自己,很少想到別人。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很難與人合作,很難適應社會。

研究顯示,合群的孩子在知識範圍、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方麵均明顯優於性格孤僻、不愛交往的孩子。這些孩子比較熱情、活潑、大膽、勇敢,很容易融入周圍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