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準備和平渡江(2)(3 / 3)

這時軍裏還出了件新鮮事,某團2營機槍連9班全體戰士用指血給軍長寫了挑戰書。他們提出了以打通思想和任何情況下不動搖,不逃跑,保證完成任務為挑戰的條件。

秦基偉深受感動,並親筆給他們寫應戰書。

親愛的第9班全體同誌:

你們熱情的來信我已經看到了,在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進軍中,我很高興來和你們作革命競賽,雖然我們的工作崗位不一樣,可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都是一致的。你們給我提出的挑戰條件,表現了你們對革命的無限忠誠,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和督促,我很願意在和你們的革命競賽中間,更好地完成黨給了,我的任務。我決心在渡江進軍中兢兢業業地執行上級一切命令指示,努力學習戰術,學習政策,做到把部隊指揮好,把政策執行好,保證我們在軍事上、政治上都要打勝仗。這樣來回答你們對我的熱望,回答黨和人民對我的希望。同時,我也希望你們努力全部實現你們的挑戰條件,除了原來的兩個條件以外,我還提議增加:於、執行黨的新區政策、城市政策;二、堅決服從命令,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三、努力學習,不斷進步。這樣三個條件,如果你們同意的話,我們就一起努力吧!

秦基偉加的條件準確地表達了中央和毛澤東的要求,渡江戰役之後,解放軍將直接進入大城市,一改中國共產黨從前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解放軍能否贏得國民黨統治區以及城市人民的信賴,能否獲得各階層人士的支持,都需要有一個與國民黨所宣傳的,匪的形象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現在江南人民麵前。

所謂先遣,不但在時間、態勢上有要求,更主要的是要把一支有足夠戰鬥力的部隊帶上去,為主力打開通道,構成迫敵就範的軍事壓力。因此,此次行動將直接配合中央在政治上的舉措,不可等閑視之。秦基偉和15軍的首腦正是這樣做的。

然而,春天不總是陽光明媚,江北不盡然綠葉紅花,有時忽地雷聲炸響,接著就是嘩嘩的麻杆子大雨。有時灰雲低垂,細風柔飄,淅淅瀝瀝的牛毛雨把北方兵的骨頭都下得長出青苔來。那黃泥巴,黏得賽糨糊,鞋子用繩子綁在腳上還是一樣被泥黏掉。

3月9日這一天,15軍過了淮河,蔥蘢的大別山已經在望了。

大別山是第4兵團前身4縱隊的誕生地司令員兼政委陳賡當年任紅四方麵軍第12師師長時,就戰鬥在這裏。大別山對革命有著巨大的貢獻,她的子弟成千上萬湧進革命的隊伍,秦基偉就是大別山的兒子,4兵團副司令員郭天民,13軍軍長周希漢,14軍軍長李成芳,都出生在大別山。

隨著每一步的邁進,思鄉的情結越擰越緊,血脈的跳動越來越急促……他們離別大別山的時候,大都是十幾、二十歲,唇上的胡子還是軟軟黃黃的茸毛。數十年戎馬倥傯,腥風血雨,南北轉戰,九死一生,如今帶著滿腮的胡須,又回到了這乍土地上;他們每人都帶著一身的戰傷,走進了千萬次繚繞在夢中的大別山。

38師師長徐其孝站在離別20年的村口,茫然四顧。原來熱鬧的一座鎮子,眼前隻有東倒西歪的6座茅屋。沒人再認識他‘他說出父親的名字,一個中年女人告訴他那一家人全被白崇禧部隊的猴子殺啦,就活下一個老太太,到外地乞討去了。

14軍軍長李成芳16歲離開家,這次部隊正好路過家門,鄉親們擠在村口等他他和鄉親們麵對麵互相看著,誰也不認識誰。良久,他終於認出叔父李清義。

叔父聲淚倶下,說:你走以後,白軍把大別山壓死啦!……民國二十一年3月殺死了你爹,7月又殺死了你娘,全村16家,餓死的,殺死的,有54個人呀!第二年你妹妹又失蹤了,餓得誰也顧不上誰了、你家的房子也被白匪燒了……

李成芳又去看望一個同誌的母親。當年他是和李成芳一塊離開大別山的,已經犧牲在長征路上了。茅草棚裏滿是蛛網、塵埃,破爛不堪,遍地淒慘,從草堆裏爬出一個瞎眼的白發老婆婆,一聽成芳的名字,一把將他抱住痛哭不止,半天才說出一句話:都叫白黨殺光啦,成芳,快帶部隊去!去打他們!去報仇哇!

15軍一進入大別山,車輛、輜重遇到了難題,有的山路連牲口馬匹都很難通過,隻有拆了大炮扛著走。平原上長大的兵,不會走山道,一下雨,走幾步就是一個大馬趴,苦不堪言。加之連隊炊事員北方人居多,不會做大米飯4一鍋米煮出來,下麵是糊的,中間是黃的,上麵是生的難以下咽,戰士麵有饑色,離隊逃亡人員日有所增。

秦基偉下到了炊事班,袖子一卷,給炊事員做示範。兩尺深的大鍋、水加得適當,火候適度,鍋蓋一掀,白亮亮的大米飯上下一色,糯軟噴香,戰士們邊吃邊說好吃的很,連鍋挪較了。

行軍路上,軍首長全部下到基層,和戰士一起行軍,帶頭唱歌,組織拉拉隊喊口號。秦基偉將馬讓給了病號,甩著兩條長腿走在隊列裏。當他把一挺機槍從戰士的肩上移到他的肩上時,那戰士喂咽了,說:首長,我怎能要你扛機槍呢!軍長說:我開始和你一樣,就是扛機槍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