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準備和平渡江(3)(1 / 3)

軍長幫戰士扛機槍了!似一道無聲的命令,榜樣的力量,如一場颶風,席卷過前進的隊伍。整個兒的隊伍都知道,軍長就在他們中間;和他們一樣跋山涉水,在風雨裏在泥濘的道路上行進,而且,他幫戰士扛著機槍!

3.各路大軍彙集長江邊

鄧小平佇立在窗前,望著院中一棵開放出粉白色花蕊的丁香,提筆給毛澤東寫報告。他說,江北各地黨政和人民的努力支前,盡到了超過其本身能力的努力!

地方各級黨政機關竭盡全力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支前工作,僅隨軍參戰的船工即達1萬餘名,臨時民工達300萬人,山東、蘇北解放區還組建了16個民工團隨軍服務。這100多萬野戰軍,320萬常備民工和近2萬隨軍南下的地方幹部的吃、喝、用,以及渡江作戰的種種準備,百姓負擔之繁重,實在是超過了他們所能承受的極限。僅蘇北、皖北兩地群眾,籌集並運送到前線的就有1,7億公斤糧食、11億公斤草料、15萬公斤油、10萬公斤鹽、12,5萬公斤肉。

好在4月7日中央軍委來電,告之4月15日準時渡江,電報說和平談判已有進展,可能於15日以前成立協定,現決定請饒漱石同誌接此電後立即乘專車來北平一談。如能於9日夜或10日晨到平,在平停住兩天則13日或14日即可返部。請加緊準備於15日準時渡江,你們方麵務必不要變更,如果我們需要略為推遲時間,當臨時緊急通知你們……

夕陽西沉,滿天燒起火紅的晚霞,有如千百萬紅旗在飄動。浩渺的長江水被感染,那黛色的江麵漸而變得淺紫,接著又幻化成胭脂紅,不待細觀,又轉為深紅、深紫、古銅……

變幻無窮的長江,從青藏高原奔突而出,到這裏已經停息了狂嗥怒吼,茫茫江麵沉重地起伏急匆匆:後浪趕著前浪,仿若暴風雨前的馬匹,茫然成群又倏地散亂一片。風平浪靜的時候,江麵似動蕩顫抖的大幅輕綃,成千成萬的條條水流忽隱忽現的點點漩渦,遮掩了一個神秘的世界。那表麵的溫順,不動聲色的恬靜,使它那崩天裂地的內蘊更具雄渾的力度。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它時而擴展身軀,時而扭動腰肢,傲然從地球表層流淌著,流向沒有日月星辰,沒有人煙聲息沒有戰火刀戈,沒有生離死別的地方……

距離長江20公裏有一片村子,叫運漕鎮。1949年4月初,第三野戰軍25軍74師222團來到了這裏。他們從淮河到長江的進軍,在運漕鎮結束了,這裏是他們長途行軍的目的地。

風塵仆仆的部隊踩著落日的餘輝向鎮子開進,團政治委員謝雪疇在路邊站下了。

運漕鎮坐落在水量豐沛的運漕河上,濕意濃重的流雲從西南方向低飛過來’擦著小鎮周圍的樹梢,在河麵和水田中飄散。那些稻草屋頂,褐色土牆,牆上寬敞的木窗,臨著水塘的大門,屋前一小塊平整光潔的打穀場……這一切,都脈脈含情地望著謝雪疇,一直望進了他心裏。他恍惚嗅到了從這些茅屋廚房裏飄散出飯菜的香味。恍惚聽見了農婦們吆喝鵝鴨回村時的喊叫,那吆喝聲是清脆、快活,節奏分明的,簡直是一首牧歌。

他的確是第一次到運漕鎮,但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他所在的那個部隊都活動在這一帶。這裏的風土、人情、景物,對於他是那樣的熟悉和親切,一踏上這方濕潤的土地,頓時湧出一種遊子歸裏之情。

部隊刷刷地從他身邊走過,一個特殊的身影將他的目光拽了過去。

那是2營營長董光繼。他拄著一根棍子,蹣跚地走著,帶領著他的2營。

這次2營的駐地最不理想,房屋既少又分散。這些中下級指揮員總是特別關心自己部隊的住房,都希望住得寬敞點,盡量靠得攏一點。住得寬敞點,戰士們高興;靠得攏一點,便於幹部集合開會。他們的小算盤總是打得周到精細。像渡江戰役這樣規模空前的大戰,誰不想讓自己的部隊有個理想的駐地,而後敞敞亮亮地搞臨江訓練呢?謝雪疇迎上前去,說:你們營這次住得擠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