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準備和平渡江(3)(3 / 3)

1942年冬,日寇掃蕩剛剛結束,謝雪疇他們的支隊在滁縣境內的岱山、池河間遊擊。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在劫後的村莊裏,他和他的戰友們圍著一爐柴火,談論將來反攻的話題。一提反攻,自然就扯到長江。那時他們深信,大反攻的時機一到,最先過江收複南京的,必定是他們那支部隊。就在那天深夜,他按捺不住江濤一般亢奮的心情,披著棉被在油燈下賦詩寄情:

此日橫戈嘯岱池,山河壯色動雄思。揮兵欲越長江去,勒馬城磯血寫詩。

日軍投降的一天終於到了,但是他們通向長江的路,卻被敵偽頑合流的逆浪深深隔斷。隨後,國民黨撕毀協定,大規模的國內戰爭開始。他們不得不拋下八年血肉創建起來的根據地,一步一步,由長江北岸,退過淮河,退過隴海鐵路,退進山東腹地,最後退到黃河南岸,渤海之濱。也就是在這個退卻的終點上,聽到了戰爭的車輪扭轉過來的聲音。於是,那遙遠的江濤聲,又在他的胸中響起。

現在,他帶領著部隊居然又逼近長江了。而且,這次是注定要從長江上飛渡而過,一直向南橫掃,解放全部國土了。

臨江的第一個夜晚,江濤聲浩浩蕩蕩,不在40公裏之外,而且在他的胸間。

第二野戰軍4兵團先遣部隊15軍先期抵達江邊。3月28日,軍前衛45師,以霹靂手段將據守華陽鎮及江字號灘頭陣地之敵60軍119師355團全部殲滅,掃清了江北障礙,控製了直出長江的華陽渡口。

華陽鎮在望江縣東南8公裏,這裏的湖泊水域寬廣,便於屯集渡江器材和水上練兵。江湖之間有華陽河連貫,是良好的出擊通道。南岸多係沙灘,便於登陸,是個非常理想的集結地。

然而,擺在他們麵前的一個嚴峻現實是:沒有船隻,沒有水手,沒有各種必需的修造船工具和器材,真正的兩袖清風。當地的船隻,有的被敵人破壞後沉入江底,有的在敵人撤退時被拖走。沿江的群眾和漁民,遭到蔣軍的迫害,有的逃反到外地,有的被蔣軍連人帶船逼到江南。

15軍麵對的現狀是普遍的。和15軍同期出發的先遣11軍,遇到的是同樣的難題。

渡江作戰,不能渡:便談不上戰。就戰而論,隨著部隊到了江邊的湖漢河網,新的問題也出現了。部隊的戰士絕大部分是黃土高原和豫北平原的子弟兵,他們的一雙腳,一天一夜,跑上100公裏,不起泡,不紅腫。若讓他們騎上馬,在那遼闊無垠的大平原上奔跑,他們能撒開韁繩,空揚起雙手,在人們的喝彩聲中,來一段精彩的騎術表演。他們中間,有的能夠在黑夜裏把輕機槍100多零件拆卸下來,再摸索著一一裝好。

現在,他們那些絕活幾乎全派不上用場了。在湖上一圈兜下來,五髒六腑都倒了個個兒,哇哇直吐。長江還沒見著長江的這些小分流就把他們折騰成這副模樣。於是在他們心底裝著一江春水,兩岸桃花的那個長江,不再如詩如畫,麵目變得掙獰起來。而麵對的任務又十分緊急,要求半個月內必須完成一切渡江準備。

這一切,囊括了偵察、情報、船隻、水手、戰術、技術……渡江所有需要的全部。燃眉之急的是船隻和水手。劉伯承再次囑咐他的部隊萬勿驕情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