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渡江戰役決心不可動搖(1)(2 / 3)

此時,湯恩伯語氣沉重地說:“諸位,現在外麵都在傳言和平,我想在座的應該沒人會相信。我們是軍人,軍人決不輕信和平。長江是橫在國軍麵前的生死界,隻有守住長江,國軍才能扭轉頹勢,起死回生。不錯,長江是天險,是天塹,然而,沒有精誠善戰的指揮官,沒有精銳勇猛的士兵,要想守住長江也是徒然。口外馬善走,蒙古馬性烈,沒有善馭者,總是枉然。諸位,眼下對於黨國是極其嚴峻的日子,總裁雖不在我們身邊,他的記掛和憂心使他常常宵旰焦灼,燃膏耗脂,我等不可不鞠躬盡瘁啊!”

湯恩伯一席話使會議籠罩在一層濃濃的悲壯氣氛中。

接下來,湯恩伯用棍子指著江防地圖,宣布他的江防部署:

以第8兵團指揮第55、第68、第96軍防守湖口至銅陵段;以第七“綏靖”區指揮第20、第66、第88軍防守銅陵至馬鞍山段,第17兵團所屬第106軍位於涇縣、寧國、太平地區為預備隊;以第6兵團及首都衛戍總司令部指揮第28、第45、第99軍防守南京及其東西地區;以第一“綏靖”區所屬第4、第21、第51、第123軍防守鎮江至江陰段,第54軍位於丹陽、武進地區為預備隊;以淞滬警備司令部指揮第37、第52、第75軍防守蘇州至上海間。另以第9編練司令部指揮第73、第74、第85軍和第18、第67、第87軍共20餘個師位於浙贛鐵路沿線及浙東地區,擔任第二線防禦。防守湖口至宜昌段的白崇禧集團,以27個師擔任江防,其中以主力第3兵團位於武漢及其以東至九江地區;以13個師位於長沙、南昌之間地區。

海軍第2艦隊,轄各艦艇89艘位於長江下遊;江防艦隊,轄各艦艇44艘位於長江中遊;空軍4個大隊,共有作戰飛機300餘架,配置在上海、南京、漢口等地;海空軍擔負支援陸軍扼守長江防務之任務。

看完這幅地圖,任何人都不難發現,南京以西至湖口的千裏長江,湯恩伯僅以4個軍防守,這無異於給解放軍渡江大開方便之門。難怪解放軍最初將渡江的突破重點放在蕪湖與安慶之間。

對江防部署在一段時間裏幾乎沒有人提出疑義。隻是蔡文治於2月底接替國防部主管作戰的第三廳長後,開始對湯的江防部署發難。

1949年3月上旬,國防部召開作戰會議。會議由參謀總長顧祝同主持,出席者有各級將領。李宗仁、何應欽列席了會議。

顧祝同簡短地闡明了會議要旨,作戰廳廳長蔡文治即開始提出“江防計劃”。

他麵對布滿整個牆壁的作戰圖,說:“我軍江防主力應自南京向上、下遊延伸,這一帶江麵相對狹窄,北岸支流甚多,便於共軍船隻匿藏。江陰以下,就不同了,那一帶江麵極寬,共軍不易偷渡,可以不必用重兵把守……”

李宗仁插話:“我軍目前有多少兵力可用於長江防禦?”

蔡文治答曰:“湯恩伯司令有45萬人,白崇禧司令有25萬人,此外還有艦艇178艘。”

“空中力量呢?”何應欽問。

“可用於作戰的飛機有230餘架。”

蔡文治接下來將兵力部署的詳細方案一一列出。

李宗仁認為蔡之計劃詳盡周密,頻頻頷首稱許。

一直默然不語的湯恩伯這時說:“我以為,我軍主力應集中於長江的江陰以下,以上海為防禦中心,集中防守。”

蔡文治驚愕地說:“從戰略、戰術哪方麵說,我想中外軍事家,都不會認為放棄長江而守上海是上策。”

湯恩伯冷冷一笑。蔡文治在中央軍校學習時,湯當大隊長,故而根本沒把蔡放在眼裏。

蔡文治奇怪,他的這個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師長前輩居然提出如此愚蠢的江防方案。盡管湯恩伯滿臉的鄙視之色,身為作戰廳廳長,他不得不駁斥其謬誤:“根據湯司令的方案,我軍主力置於京、滬鐵路沿線,最後隻有退守上海。這不是明擺著是自殺嗎?”

李宗仁說:“恩伯,細談一下你的想法。”

這位蔣介石下野前親自任命的京滬杭警備總司令,威嚴地端坐在那裏,腰板筆挺,雙手扶膝,頗有武士威儀。蔣介石賦予他的作戰方針是:以長江防線為外圍,以滬杭三角地帶為重點,以淞滬為核心,采取持久防禦方針,最後堅守淞滬,與台灣呼應。就是湯恩伯當時聽了此部署,亦半天沒醒過神兒。經過了牛反芻般的回味,才摸清了蔣介石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