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師進駐溪口後,師司令部設在蔣介石的祖居豐鎬房裏。這裏是蔣介石母親王氏及他的元配妻子毛氏的住處,是一幢老式住宅,坐落在街的中段偏東,麵對流溪臨街而建。磚砌的大門,進門後有一段很整潔而窄小的甬道。經過一個月門便是一處小庭院,正北一座大廳堂,匾額上為吳稚暉手書的報本堂三個字。這是專門供奉蔣氏祖宗牌位的。兩旁廂房是兩層的住宅,樓上有蔣介石和宋美齡的臥室。
走廊回繞房間四周。蔣母與毛氏臥室在東廂房,西廂房樓上則設有一個小佛堂,是蔣母和毛氏生前早晚念經拜佛的地方,廳堂及走廊掛著各式宮燈,雖不算很豪華,但卻油漆一新,收拾得很幹淨。在老宅(原稱素居)西首還築有一個小洋樓,據說是為宋美齡蓋的。也有人說,蔣經國曾把這裏當作辦公室,置有鋼琴及娛樂器具。後麵的一排水泥樓房是警衛人員住處。
5月26日,第61師幾位師領導一起到溪口各處巡查。出鎮向西北約5裏的白岩山魚鱗寺,是蔣母王采玉的墓地。來到山腳,沿著小石板路蜿蜒上行,行至半山坡,有一碑亭矗立路旁,刻有孫中山先生所作的祭文;再往上即達墓地。此處地形像一尊彌勒佛,據說風水先生認為這裏是最好的龍脈蔣母墳穴位於彌勒佛的肚臍眼上。為了不壓壞龍穴,不能多用石板水泥,以免過重,因而蔣母墓並不很大,看上去隻是一個饅頭形狀的普通墳墓。墳側不遠處有數間平房,當地人稱墳莊,蔣介石題名為慈庵。蔣介石回溪口多住於此。
慈庵雖是幾間平房,但很豪華。蔣介石和宋美齡各有自己的臥室和洗澡間,還有客廳、書房、會議室等,家具設備全是新式的外國貨。宋美齡臥室的牆壁上懸掛著一塊很雅致的掛屏,上麵敷以薄土,植一株珍貴的蘭花,一進室內即聞到蘭花散發的清香。蔣氏老屋豐鎬房雖雕梁畫棟,但與慈庵相比,似略遜一籌。第61師首長把看房子的人找來問了情況,交代他繼續把墳墓和房子看管好,並命師警衛連派人協助。
26日午飯後,第61師幾位首長又到鎮上各處轉了轉。鎮東的武嶺學校據說是蔣介石耗資330餘萬元建造的規模相當可觀,設施也很考究。屋宇軒敞,花木繁茂。
學校分中學和小學部,除圖書館、實驗室外,還附設有農場、牛奶廠等。農場裏養有不少良種肥豬和火雞、鴨子等,有些是從外國進口的,還種了不少桃樹,所產白蜜桃頗有名,還專門辦了一個罐頭加工廠。
當時學校師生都已離校,加工廠也停工了。在武嶺附近的臨溪有一所小洋樓,那是蔣經國的別墅,師首長們去看時那裏比較零亂,滿地紙片。蔣介石下野回溪口時,那裏架設了天線,警衛森嚴,是蔣介石在溪口的通訊指揮中心,參謀機要人員的住處。其零亂之狀,表明61師到來之前他們撤退時的混亂不堪。
5月27日,第61師奉命除留一個營駐守溪口外,其餘全部向寧波集中。第61師首長即令政治部組織科科長馬貝禾帶領一些同誌留守溪口,進一步開展群眾工作,並檢查部隊駐紮期間執行紀律的情況。大量事實說明,第61師在溪口,無論是大隊進駐還是少數人留守,都做到秋毫無犯,紀律嚴明。
部隊進駐之初為避免蔣介石故宅家具受到損壞,規定各處陳設的家具和用品一律不準挪動。蔣介石撤走時來不及收拾的,諸如象牙筷子一類珍貴物品散落各處,第61師官兵沒有一個人去拿。參軍不久的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的青年學生們看見鋼琴,又聽說那是羅斯福送給宋美齡的,有人忍不住上去彈奏了幾下,組織科科長馬貝禾知道後,嚴肅地批評說:你們現在是革命軍人,革命軍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是在’總統府’,也不準’亂彈琴’師部離開溪口時,師參謀處石冰科長把在原蔣經國辦公室發現的一支金筆親手交給了蔣宅的看家老人,並囑咐他一定要管理好蔣宅,不要丟失任何東西。看家老人當時激動得流下眼淚說你們是真正的正義之師,仁義之師,我活到60多歲。從未見過這樣好的軍隊。
當地群眾聽蔣宅看家老人講述第61師人員在蔣宅的情況後,主動向第61師同誌反映:大軍在,總統,家都這樣,我們老百姓還有什麼關係呢?大家更放心了。
原武嶺學校的蔣校長,過去第61師首長幾次派人去他家請他出麵主持全鎮事務,他都退避三舍,避而不見。
後來,他不請自來,率二三十人,放著鞭炮,抬著殺淨的幾頭豬和幾壇黃酒,前來慰勞第61師執行留守任務的同誌。他和同來的人在交談中道出了心裏話:貴軍初到時,大家心裏都有點害怕,但幾天過來,看到貴軍說話和氣,不亂拿東西,跑到外麵去的人也都回來了!
那位蔣校長最後感慨地說:貴軍秋毫無犯,真乃紀律嚴明的仁義之師廠這時第61師留守的同誌請他出麵維持地方秩序,幫助辦理一些事務,他馬上就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