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 藏傳佛教(1 / 1)

我手上有一本《西藏佛教密宗》,是英國人約翰·布洛菲爾德寫的,研究的就是藏傳佛教。這本書我正在讀,還沒讀完。事實上,我讀得很慢,因為它並不是一本輕鬆好讀的書。

印度的佛教傳入西藏後,與西藏的文化相融合,自然也打上了西藏的特殊印記。作為佛教的一個分支,藏傳佛教又被稱為喇嘛教。我在網上查閱資料,其中一則是這樣說的:藏傳佛教始於鬆讚幹布時期,其來源為印度的大乘佛教及瑜伽,著名的傳教者為印度的蓮花生大師。他來到西藏後,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時期被稱為前弘期。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了滅佛的破壞後又重新振興(參見本書“阿裏”詞目),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派別,此一時期被稱為後弘期。在宗喀巴大師創立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西藏便開始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麵。

鬆讚幹布弘揚佛法,除了自身的虔誠和執著外,還受惠於兩個女人的影響。她們一個是尼泊爾的毗具底公主(藏名赤尊公主),一個便是漢朝的文成公主。兩位公主先後嫁到西藏,成為鬆讚幹布的妻子。那時候,尼泊爾和中國都已有印度傳入的佛教。她們的隨嫁品中,自然會帶上一尊釋迦牟尼的佛像,也可能還有一些經書。毫無疑問,是她們讓鬆讚幹布皈依了佛教。他開始派遣一些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在梵文的基礎上創造了藏語文字,並用這種文字翻譯佛經經典,逐漸奠定了藏傳佛教的基礎。

佛教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由印度的釋迦牟尼佛弘揚,傳至今日,主要分為南傳(即緬甸、泰國及斯裏蘭卡一帶的佛教)、北傳(即中國、韓國、越南及日本等地的佛教)及藏傳(中國西藏、尼泊爾、不丹等地的佛教)。佛法在傳入各地以後,或多或少都因為風俗文化而演變為具有地方色彩之的宗派,但其教義與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弘傳的並無本質區別,隻是在表達及一些儀式上有所不同。

藏傳佛教包含了完整的小乘及大乘的戒律和教義,故此也包含了密宗的教義在內。但這並不能說藏傳佛教就等於“密宗”。密法隻是藏傳佛教的一部分。一位西藏的僧人未必就一定修密宗,所以把藏傳佛教各派統稱為“密宗”是不確切的。但如果說“密宗”是藏傳佛教的精髓,似無不可。

我自己對宗教的態度是,一是不排斥,二是有興趣去了解。而在直覺中,我對佛教的興趣最大。而佛教之中,又首推藏傳佛教,因為它顯得最神秘和高深。2008年7月,我到了聖城拉薩,之所以一個廟子都沒進去,就是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不想貿然而為,隻留得個表麵的膚淺的印象。回到成都後,我決定先做一些基礎的閱讀,等待將來有機會,再去藏區“朝佛”。以上摘抄,也算是 “朝佛”之前的一種準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