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姓欲得天下,必有一大批文臣武將的追隨輔弼,事業若是成功,這批人也就成了元勳功臣。對待功臣,曆朝基本卜有兩種做法:一是劉邦、朱元璋式的,尋找理由,將視為後患的功臣予以誅滅;二是趙匡胤式的,在杯酒釋兵權後,對功臣厚加優待。隋文帝對功臣的態度,大致在二者之間走出了一條道。
篇幅有限,在這裏不能一一詳述功臣事跡,隻能揀主要的舉其大略。
李穆,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人,對宇文泰的事業有傑出的貢獻,為北周大功臣,被賜鐵券,可恕“十死”。
楊堅執政,尉遲迥起兵反抗,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並州總管李穆,成為雙方力爭的關鍵人物。李穆不顧兒子李士榮的反對,把寶押到了楊堅一邊,他扣押了尉遲迥的使者,派人去晉見楊堅,並贈送了熨鬥與十三環金帶,其寓意分別為“熨平天下”與“奪取天下”。
接著,李穆公開亮出旗幟,將尉遲迥之子尉遲誼擒送楊堅,對尉遲迥采取了一係列的軍事行動。再獻密表給楊堅,明確表示支持他的政治作為,進行勸進。
楊堅在走上皇位前,為表示尊敬和感激,對進京的李穆說,如此做是聽從了他的勸告。李穆得到優禮,進為太師,滿門為官,赦免百死。楊堅給了李穆朝廷中最大的榮耀。
李穆是隋朝少見的壽終正寢的功臣,平安地活到了七十七歲。
梁睿,安定(今甘肅平涼)人,他比李穆晚一輩,和宇文泰的兒子們相處得極好,在北周曆任高官。
北周末年,梁睿投靠了楊堅,被命前去益州,代有造反嫌疑的王謙為總管。他尚在途中,王謙已豎起了反旗。由此,他被任命為行軍元帥,率軍二十萬進行討伐。經過多次激戰,擒住了窮途末路的王謙,推至市口斬首,平定了叛亂。
梁睿聲震西川,加上他恩威並重,各少數民族紛紛聞風歸順,甚得當地民心。惟有南寧一地不肯賓服。梁睿以遠振威名與有益軍國為由,請求楊堅批準,讓他領軍繼續深入,促使南寧歸化。這本是好事,然好猜疑的楊堅,顧忌鎮守蜀中的將帥常擁兵自重,擔心梁睿步其後塵,遂以天下初定,民心未安為由給回絕了。
楊堅的“陰憚”,使得梁睿的處境非常難堪。幸得文臣薛道衡人蜀,為他出了個妙計。他按計而行,進獻密表,勸楊堅符合天意民心,早登九五。這撓到了楊堅的癢處,由此改變了對梁睿的態度。
隋朝建立,梁睿成了功臣。
平陳之際,他進了策;對付突厥,他又進了策。隋文帝沒用其策,但嘉獎了他的忠誠。
梁睿是聰明的,他知道自己遠在巴蜀,又手握重兵,不管怎樣表忠心、獻孝心,終究犯了君主的忌。在隋文帝應允後,他放棄了益州總管之職,回到京師。他明確表示了功成身退的意思,托病在家,杜門不出。為防當年入蜀威名過盛而招忌的教訓,大量接受賄賂以自穢。他終於保住了身家性命,但極其苦悶。在鬱鬱寡歡的境遇下,他走完了人生的道路。
劉昉,博陵望都(今河北安平)人。他是北周功臣之子,因善於逢迎,討周宣帝歡心,而“寵冠一時”。
劉昉本被暗定為輔政大臣,然周宣帝臨終前已不能言語。為了確保自己的前程,劉昉引出了有名聲、有勢力的楊堅來輔政。楊堅心中甚喜,表麵卻假惺惺地推讓。劉昉為逼他就範,說:“公要做,請速做;如不做,我當自為。”話說到這般地步,楊堅不再推讓。出於名正言順的考慮,劉昉不惜偽造“聖旨”,命楊堅“總知中外兵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