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 馮道(1 / 2)

馮道(882-954),字可道,自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從祖上到父親,或為農,或為儒,久居在社會底層。

得著家庭儒風的熏陶,馮道自少就學了不少儒經,且寫得一手不錯的文章。他性格沉厚,對生活毫不講究,唯一的嗜好就是讀書,不管是大雪堵門,還是塵積滿席,他邊讀邊吟,自在得很。

他好讀書在鄉裏有了些名,長成後被割據河北的劉守光召去,做了文職官員。劉守光自恃實力雄厚,向外拓地,派兵攻打定州。馮道以為不妥,幾次以利害直言相諫,終於弄得劉守光大怒,被關進大牢,幸得人相救,才化險為夷。

劉守光被李存勖擊滅後,馮道受到了收編,權宦張承業推崇他的道德文章,刮目相看,給予了重用。不久,又將他推薦給李存勖,當了文案負責人——掌書記。

李存勖和梁軍夾黃河對峙,對峙得時間長了,沒什麼進展,心境很不好。郭崇韜上諫說,給將官們的夥食太奢侈,供應有困難,應適當降低標準。李存勖借機發泄,說請大家另擇主帥,他不幹了。並令馮道將此寫成文件,立即頒布。

馮道緩緩地勸解說:“道職掌筆硯,豈敢不從命。郭崇韜言有不當,拒絕就是了,萬不可把事鬧大。敵人若知,必以為我君臣不和。請三思而行。”

李存勖聞言醒悟,收回了成命。

區區掌書記敢對雷霆之怒的主公說話,人們開始佩服起馮道的膽量。

李存勖登位,馮道升為戶部侍郎、翰林院學士,把綠衣換成了紫服。

平了後梁,馮道的父親病故,按著規矩,他回家鄉服孝。時家鄉遇上大饑荒,他把家財全部拿出來,救濟鄉親。為解決生活來源,他不顧身份,下田耕種,上山打柴。還時常杠鋤夜出,幫助那些無力耕種者。

服孝期滿了,他趕往洛陽,然朝廷換了主人。新主唐明宗早就聽聞他的名聲,在了解到他尚在時,脫口而出:“此人是我的好宰相!”

有了君主這句話;經過短期的過渡,馮道升為了宰相。這個宰相當得是時候,君主是明君,天下相對安寧,農業多年豐收,沒什麼大的自然災害。

唐明宗問起為政之道,馮道說:“陛下以德獲天命,當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早年騎馬,遇山地崎嶇不平,用心控著韁繩,倒也沒事。而進入平地後,以為好走,心裏放鬆,卻跌下受了傷。由此看來,實應居安思危。陛下切勿以天下清平豐熟而安逸縱樂,當兢兢業業,才是臣所希望的。”

唐明宗又問:“天下雖豐,百姓得濟否?”

馮道答道:“穀貴餓農,穀賤傷農,此是常理。臣有舉子聶夷中《傷田家詩》一首,可以參照:‘二月賣新絲,五月糴秋穀,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

“此詩甚好!”唐明宗令人錄下,作為座右銘。他又拿出刻有“傳國寶萬歲杯”字樣的心愛玉杯,示以馮道。

馮道說:“此是前世有形之寶,王者則有無形之寶。仁義,為帝王之寶。古人說:‘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日仁。’”

說罷,他走了,弄得武夫出身的唐明宗莫名其妙。唐明宗找來文臣解釋,才搞清了這句話的含義,從而加深了對馮道的好印象。

事唐明宗事了十多年,唐湣帝接了位,馮道依然是宰相。李從珂(唐廢帝)舉兵反,打來洛陽,他率百官列隊歡迎。唐廢帝厭惡他的為人,把他外放出去做了地方官。

晉高祖石敬瑭滅後唐,為加強政治號召力,又把宰相任命書發給了馮道。這個宰相難當了,時晉高祖足“兒皇帝”,和宗主契丹的關係相當複雜。契丹使者來,點名要他去談雙邊事務。晉高祖不舍得,他說為報皇帝恩,堅決要去。契丹國主久聞他大名,竟準備親自出迎,後在人的勸說下才作罷。?,去契丹者多回不來,馮道在那裏用盡心思,才得以被放回。回到開封,晉高祖感謝他為自己建了大功,讓他全權處理政事,事無巨細,均由他執掌。晉高祖認定他是個不可多得的全才,謙遜地向他討教軍事大略。